比如他提到的租售比,按照目前國內一線城市的房價,租金的價格真的只是小菜一碟;再比如他提到的人口紅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放緩,未來以獨身子女家庭為模式的家庭結構模式,一定會催生出一個孩子繼承多套房子甚至可以開著寶馬去收房租的情形。這些都是事實,也構成國內房價泡沫論的理論基礎。
縱然謝國忠說的這些都對,但他卻回避了一個客觀的事實,即所有這一切都發(fā)生在國內。很多人都說,在這個全球一體化已成事實的今天,沒有什么東西能超然于世特立獨行的。
這個觀點沒錯,在大背景、大方向、大發(fā)展上,可能確實如此,所謂人類的普世價值即是如此。但在宏大的敘事背后,一定還會有差異化認知、觀點的存在,而這些才構筑起了這個多彩的而非單一的世界。中國式的住房情結,即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中國人對房子的嗜好,就文化層面而言,已成一種病態(tài),它是以安身立命、成家立業(yè)等為基礎的。很多時候,房子根本不是現實中的房子,而是一種自我能力以及家庭穩(wěn)定的表征,丈母娘向未來的女婿要房子;爸媽省吃儉用為事業(yè)有成的孩子買房子;功成名就者伴隨事業(yè)的級級攀升一路換房子。中國人在房子背后,袒露著他們的一種自我認可和社會認可;袒露著一份親情和愛情。
中國的房價高不高,就民眾的真實收入而言,肯定是非常高。但這種高,卻因著種種因素,尤其是在國人文化、現實、政策等方面的因素,變得只能居高不下。
也因此,人們才能看到林林總總的怪現象,如房子充當硬通貨的角色;房子扮演的婚姻媒介;房子承載的傳家愿景等。如果不了解這些,光拿一堆貌似正確的數字說事,可能根本無法觸及中國房子問題的核心。謝國忠的出發(fā)點應該是好的,只是有時候,好心未必能換來好的結果。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