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8336米深海發(fā)現(xiàn)怪魚 上岸就融化成“果凍狀”
時間:2023-04-03 23:3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原標題:日本8336米深海發(fā)現(xiàn)怪魚 上岸就融化成“果凍狀”
日本在8336米深海發(fā)現(xiàn)怪魚,上岸就融化成“果凍狀”,這到底是什么原因?4月3日消息,據媒體報道,科學家在日本南部拍攝到蝸牛魚(Snailfish),他們在日本南部伊豆小笠原海溝,也是海底8336米處,使用名為“著陸”的自動機器拍攝到這種蝸牛魚。
在全世界范圍內,人類發(fā)現(xiàn)最深海底的魚類,是位于馬里亞納海溝位于水下8178米的地方,而這次發(fā)現(xiàn)的這一深度,又刷新了之前的記錄,足足將此前的記錄向下延伸了158米。根據科學家的推斷,可能的原因是伊豆小笠原海溝的海水溫度比馬里亞納海溝更為溫暖,這也直接導致了魚類能夠在更深的水域生存。那么,魚類在海底可以生存的最大極限是多深呢?
經過科學家長期的研究,魚類在深海最大的極限是在海平面下8200-8400米的區(qū)域,這主要是由于在8000米以下的海域,魚類將面臨我們無法想象的巨大的壓力。據計算,魚類在這一深度的海域,承受的壓力是海面壓力的800倍。這也難怪魚類的生存深度是有極限的,能扛住這一壓力的魚類,必將是魚類的佼佼者。那么,此次發(fā)現(xiàn)的蝸牛魚,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能刷新這樣的記錄?
實際上,蝸牛魚大概有300多種,大多數是淺水生物,這種魚沒有魚鰾,適應能力極強,但一旦被打撈上岸,便會變得異常脆弱,瞬間融化成果凍。這背后有什么神奇的物理原理嗎?
其實道理很簡單,這類魚常年在極深的極端環(huán)境下生存,身體已經變得異常柔軟。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抗住高壓和低溫環(huán)境。而一旦被打撈上岸,大氣環(huán)境的壓力相對于海底太小了,導致它體內壓力過大,而且外界溫度也相對它以前所處的環(huán)境,也太高了。所以,最終導致它身體急速融化。#所見所得,都很科學##魚##海洋#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