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歷史上北朝時期到底有沒有花木蘭呢? 花木蘭是否真有其人?
《木蘭辭》說它是北朝(魏)樂府,大概不會有人反對。
秦漢以降的朝廷大多設有專門的樂府官署,南北朝也不例外,具體職能是負責收集整理民歌、訓練樂工等,屬掌禮儀教化的太常寺該管。《木蘭辭》被宋代郭茂倩收入《樂府詩集》,與《孔雀東南飛》并稱為樂府雙璧,不是沒有道理的。郭茂倩的父親郭源明曾做過太常博士,家學淵源、慧眼獨具。
樂府歌辭的來源一般有兩種:御用文人創(chuàng)作和民間采集!赌咎m辭》顯然屬于后者。重讀,我們眼前會呈現(xiàn)這樣的景象:一個利落樸素、自戀成癡的姑娘,在娓娓敘事,旁邊還有一個小秀才做記錄。
實際上,漢魏時期流傳下來的《戰(zhàn)城南》、《東門行》、《十五從軍征》、《陌上!贰ⅰ犊兹笘|南飛》等樂府經(jīng)典,無不帶有上述“寫實”的特點。
這種民間“寫實”非?少F,我們稱其為“民間述史”,也即老百姓自己寫的歷史,相當于某人傳記或非官方大事記。為何這么說呢?古代官方修史,帝王將相、改朝換代是大餐,后妃本傳、怪力亂神只是小菜兒,民間小事小情小人物,史書不顯。
老百姓通過民歌創(chuàng)作的形式,把一些他們看到的親歷的認為有意義的事口述下來,經(jīng)民間文人的潤色,再被官署采集后稍加整理,即成樂府歌辭而傳世。它們,可為史料之補充,其真實性,足與地方志、文人筆記相媲美。
從北魏史料中尋找木蘭代父從軍的可能
有人跟我較真兒,說《隋唐演義》里還有花木蘭故事呢。沒錯,那能說明什么?隋恭帝在位不足半年,還是唐高祖李淵立的傀儡。中原百姓有稱皇帝為“可汗”的嗎?“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這句又怎么解釋?
在北魏官方文獻里,孝文帝改革之前,皇帝一般稱為“可汗”,這是不爭的事實。稍往前溯,五胡十六國也有稱皇帝為“可汗”的,但在內蒙額爾古納附近連續(xù)征戰(zhàn)超過十年的,恕我淺陋,找不到。唯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與柔然族的戰(zhàn)爭達到了25年之久;且孝文帝改革后,朝野全面漢化,已不再有“可汗”的稱謂。也就是說,花木蘭若史有其人,應該生活在拓跋燾時代。
關于花木蘭的籍貫,如今爭議也頗多。有說她是譙郡人,有說她是宋州人,有說她是黃州人,有說她是商丘人。如果熟悉史料的話,這些爭議其實不是爭議,因為歷史上的譙郡、宋州、商丘等,指的都是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一帶。
商丘原是南朝劉宋的土地,拓跋燾在433年將劉宋勢力驅逐,至439年完成了中國北方的統(tǒng)一。其發(fā)動對柔然的戰(zhàn)爭,從424年開始至449年結束,歷時25年。這個時間段,與目下流行的花木蘭的生平亦基本相當。
比如說花木蘭生于412年,若成立,那么433年商丘歸屬北魏,木蘭應是21歲,在年齡上具備了代父從軍的可能。北魏在孝文帝改革前,還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階段,“可汗大點兵”和“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等,符合當時的史實,奴隸主或部落首領發(fā)動戰(zhàn)爭,每家每戶出一男丁為兵。“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從行孝的角度出發(fā),花木蘭代父從軍,也成為可能。
花木蘭“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抵御柔然的故事,應發(fā)生在拓跋燾擊潰高句麗等柔然附屬部落之后,在東北設六鎮(zhèn)戍邊期間,約435年到447年或449年。因為439年雙方通過和親改善了關系,其后的戰(zhàn)爭走向主要圍繞西域的爭奪,東北部只是在444年有過一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中山王拓跋辰等八將“坐擊柔然后期,靳于都南”,北魏大獲全勝。其他時間基本沒什么大仗。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