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科舉考試起于隋,興于宋,是古代貴族政治衰弱的一個重要催化劑,發(fā)展到宋朝,皇帝老趙家特別重視科舉,宋太祖開寶元年,宋朝舉行了一次科舉考試,在這次考試后,宋太祖趙匡胤專門下了道圣旨,規(guī)定以后凡是官二代考科舉必須在中進士后重新到中書進行復試:
因下詔曰:''造士之選,匪樹私恩;世祿之家,宜敦素業(yè)。如聞黨與,頗容竊吹,文衡公器,豈宜私濫!自今舉人,凡關食祿之家,委中書覆試。''
趙匡胤為何要下這么一道圣旨?原因是這次的科舉考試選出進士后,有一個叫陶邴的高中第六名,而陶邴的父親陶谷就是當科的主考官。陶谷是什么人?他不但是當時的戶部尚書,并且還是趙匡胤順利登基的大功臣。
趙匡胤陳橋兵變后,兵進開封,然后就是準備登基做皇帝,不過他在當皇帝之前必須要經(jīng)過一道手續(xù),就是要有后周皇帝禪讓的詔書,可當時的后周恭帝還是個幼兒,沒人寫這道詔書,趙匡胤正頭疼時,后周翰林學士承旨陶谷站出來,親手送上來一份早已寫好的禪位詔書:
初,太祖將受禪,未有禪文,穀在旁,出諸懷中而進之曰:''已成矣。''太祖甚薄之。嘗自曰:''吾頭骨法相非常,當戴貂蟬冠爾。''蓋有意大用也,人多笑之。
陶谷為此立有大功,可實際上趙匡胤人前說要重用他,心里卻未必這么想,陶谷對于趙匡胤來說是功臣,但對于后周來說就是叛臣了,他不獻上禪位詔書而在宋朝做官可以說是隨大流,獻了后再升官就是獻媚了,所以趙匡胤是不信任陶谷的,在得知陶邴高中后,趙匡胤很不客氣地表示:
帝謂左右曰:''聞谷不能訓子,邴安得登第?''遽命中書覆試,而邴復登第。
一般來說,遇見這種情況,皇帝也要給大臣一些面子,最多就是在排名次的時候把位置往后挪挪,上下都交代得過去就行,可宋太祖偏不干,強行要求陶邴復試,雖然復試也通過了,可趙匡胤還是相當警惕,所以才有了那么一份正式規(guī)定官二代參加科舉必須復試的圣旨。
當時也不是沒有聰明人,另一位地位比陶谷高得多的元老就十分聰明,這個人叫做范質(zhì),他在后周就是宰相,宋朝建立初期,趙匡胤為了穩(wěn)定朝局,還是任用他為宰相,范質(zhì)心里也清楚,所以為人處事特別小心謹慎,他曾為了樹立趙匡胤的權威主動提出以后跟皇帝談事咱就不坐著了:
及質(zhì)等憚帝英睿,每事輒具劄子進呈,具言曰:''如此庶盡稟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從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廢坐論之禮。
多聰明的臣子啊,所以趙匡胤對范質(zhì)這位前朝宰相還是十分放心的,他知道自己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宋朝建立初期能平穩(wěn)的接收后周的遺產(chǎn),范質(zhì)是功不可沒的。即便是如此,范質(zhì)在知道自己的侄子范杲考科舉或許有潛規(guī)則的可能時,毅然要求侄子退出:
嘗攜文謁陶谷、竇儀,咸大稱賞,謂杲曰:''若舉進士,當待汝以甲科。''及秋試,有上書言代閱之家不當與寒士爭科第,杲遂不應舉。
陶谷和范質(zhì)都是后周過渡到宋朝的高級官員,兩人在大是大非的政策上采取的方法相反,所以一個得到趙匡胤的重用,一個很看不起,范質(zhì)死后,趙匡胤和趙光義兩任皇帝都給了他不錯的評價,而陶谷卻是沒有評價。
宋朝以前的科舉流于形式,比如唐朝的科舉,考中的名額基本上還是把持在豪門世家手中,寒門士子要想考中,都必須先有豪門世家的舉薦,隋煬帝、唐太宗都對此毫無辦法,因為當時的社會秩序就是豪門世家在掌控,朝廷選拔出來的人才大部分還是豪門出身。
晚唐以后,豪門世家的根基在幾次戰(zhàn)爭以及政治斗爭中被摧毀,這才有了讓科舉更加公平的基礎,趙匡胤當然不希望重新回到貴族政治時期,這不僅僅是壓制人才的涌現(xiàn),也是對皇權的威脅和掣肘,趙匡胤是希望更多的平民官員進入到政府來幫助皇帝理政。
他在要求官二代復試的詔書中也說得很明白,就是害怕你們結(jié)黨營私''如聞黨與,頗容竊吹,文衡公器,豈宜私濫'',正因為有趙匡胤的高度警惕,帶頭監(jiān)督官二代們,以后的趙家皇帝也對此嚴格執(zhí)行,才有了宋朝時科舉的相對公平,也有了以平民政治代替貴族政治的可能。
對于官二代,其實趙匡胤也有專門的處理方法,就是采用萌補制度,官員、外戚、功勛家族出身的孩子可以通過這個渠道進入官場,給你一口飯吃,當然,要想走到更高的地位,還是要通過科舉,就好像現(xiàn)在,子女頂替父母進入到政府部門后,如果想升職,同樣需要相應的大學以上文憑。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