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川北在線
微信
騰訊微博
新浪微博
元代大書法家趙松雪的這種筆法 為何在明清會飽受批評?
時間:2023-05-24 21:48   來源:寵物小星球   責任編輯:沫朵
  原標題:元代大書法家趙松雪的這種筆法 為何在明清會飽受批評? 

  生活中,許多老師教書法時強調將字要寫得“橫平豎直”,認為這是將字練好的基礎。為此,不少學生書法起步就開始練習劃直線,一心以把筆道畫得非常直作為能事。

  但是在許多書法家卻反對“橫平豎直”。如“書圣”王羲之認為“筆忌直過”。唐人柳宗元在《八法頌》中說:“勒(橫畫)常患平,努(豎畫)過直而力敗。”唐太宗說:“努不宜直,直則失力。”

  那么,為什么這么多書法家反對“橫平豎直”呢?概括來講,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印刷體不等同于藝術。

  “橫平豎直”是印刷體的美,它是實用的美,要求規(guī)范、整潔、整齊劃一,特點在于“求同”。印刷體求同,是為了規(guī)范,譬如教材上的字就要求用規(guī)范的字體,用草書的話否則就不容易識別,不利于文化傳播;當然也有例外,醫(yī)生開藥方出于保密等原因,就故意寫得龍飛鳳舞難以識別。出于方便識別及訓練簡便等原因,許多老師就要求學生寫得橫平豎直了。

  第二,書法用筆的需求。

  書法取勝講究變化與力度。“筆忌直過”是因為“直過”就是將筆鋒沒有起伏的平拖過去。點畫平拖,雖然規(guī)矩嚴整,卻會單調枯燥,缺乏“書法”的美感。正因如此,“書圣”王羲之的作品就充滿變化,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中二十多個“之”字的寫法,無一雷同,令后人嘆為觀止。

  彎曲的弓就會更顯力量,而點畫寫得筆直,會僵硬死板,如枯木立地而失去力度。老子說:“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古人用筆講究“逆入平出”,正是為了在扭裹鋪毫之間產生張力,更好地展現筆道之力度,以避免直順下筆,缺乏內含,鋒芒淺露薄弱。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所能至,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若徑以直來直去為法,不從事于支積節(jié)累,則大謬矣!”

  第三,新手與高手的區(qū)別。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這就是說,“平正”是書法第一個階段的要求,之后則要加入險絕的成分。這樣看來,“橫平豎直”是對新手的要求,書法家們大多已經突破了新手期,當然就不大看得上“橫平豎直”的書法了。

  在崇尚險絕遒勁的的風氣影響下,

  總之,反對書法“橫平豎直”,正是書法家們從藝術創(chuàng)新的角度所展開的求新求變、反對循規(guī)蹈矩審美追求。清人趙翼說“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董其昌說:“蓋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所欲離者,非歐虞褚薛諸名家伎倆,直欲脫去右軍老子習氣,所以難耳。”都是這種思潮的體現。太白詩、大王書非不好也,然而為了創(chuàng)新變化,就得“脫去右軍習氣”。

  最后,雖然書法家們反對“橫平豎直”,但是“平正”與“險絕”之間仍是相反相成、互有聯系的。這正如孫過庭所說“既能險絕,復歸平正”,但是這樣的“平正”已經是融合了“險絕”的新的“平正”了,董其昌稱之為“似奇反正”!(“右軍如鳳翥鸞翔,似奇反正。……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此趙吳興所未嘗夢見者。惟米癡能會其趣耳”)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

川北在線-川北全搜索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注明"來源:XXX(非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②本站所載之信息僅為網民提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其真實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負責,本站信息接受廣大網民的監(jiān)督、投訴、批評。
③本站轉載純粹出于為網民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創(chuàng)、不存儲視頻,所有視頻均分享自其他視頻分享網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權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我站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



圖庫
合作媒體
金寵物 綠植迷
法律顧問:ITLAW-莊毅雄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