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區(qū)老少搭配 傳承成都高新非遺文化
時間:2018-03-08 15:46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原標題:高新]區(qū)老少搭配 傳承成都高新非遺文化
憨態(tài)可掬的牛兒燈、五彩鮮艷的采蓮船、喜慶震撼的威風鑼鼓……這些傳承民俗記憶的非遺文化歷史悠久,但對于小朋友們來說,卻是神秘而又不常見的。近日,來自成都高新區(qū)的6位非遺傳承人與18個小朋友相聚在一起,在“給您講故事”的現(xiàn)場分享會中碰撞出關(guān)于“非遺”的火花。
“給您講故事”是石羊街道和愛智教育聯(lián)合發(fā)起的親子分享活動,同時也是“漂流的階梯”閱讀分享的一次主題活動。自2017年重陽節(jié)啟動以來,“給您講故事”共征集到石羊轄區(qū)800多個親子閱讀的視頻短片,18位“非遺守護人”也從中遴選而出。在手把手的教導下,他們站上高蹺、鉆進“黑笨牛”里,搖著采蓮船,敲起威風鑼鼓,打著蓮蕭,揮舞著空竹,親身體驗了一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深邃魅力,又把自己的感受重塑為童真可愛的新鮮故事,以特別的方式守護著非遺文化。
執(zhí)著堅守的牛兒燈傳承人
希望本土民俗傳承下去
沖天的犄角、銅鈴般的雙眼,全身黑黝黝的皮毛,四蹄像柱頭落地,“怎么有一位婆婆從大黑牛的肚皮里站起來了呀!”5歲的小女孩雅楠講著自己的故事,童言稚語逗樂了家長們,也讓牛兒燈的表演者和傳承人夏云華開心地笑起來。
來自石羊街道新街社區(qū)的夏云華今年71歲了,擁有20多年制作、表演牛兒燈的經(jīng)歷,參加過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節(jié)的傳統(tǒng)表演藝術(shù)展演等各種演出,但和四五歲的小朋友們在一起探索傳統(tǒng)文化,卻還是頭一回。
牛兒燈非遺傳承人介紹牛兒燈,吸引小朋友全神貫注傾聽。
鉆進牛肚跟著音樂模仿牛兒的動作:臥牛吃水、牛兒打滾、老君騎牛……每一個動作都得到小朋友們的驚呼聲,而夏云華也在牛兒燈的故事講述中樂此不疲。“牛兒燈就是一只‘笨牛’,不像舞獅子一樣可以隨意玩轉(zhuǎn)、翻滾,但就是這只‘笨牛’,卻傳承了農(nóng)田鄉(xiāng)間的耕作樂趣和勞動記憶。”夏云華告訴記者。因為笨重,表演者只能脊背彎曲、眼睛看地,表演時很辛苦,很少人能堅持五六分鐘,所以現(xiàn)在越來越少的人表演牛兒燈,更不要說制作了。
每制作一頭牛,夏云華老兩口要花一個多月的時間。74歲的老伴王昆富負責用鐵絲竹條扎牛頭、定型,夏云華則負責包布、縫制。這一做,就是20多年。
“讓小朋友來接觸我們這些老的、傳統(tǒng)的東西,我覺得太好了。”夏云華說,希望能把這些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文化教給小朋友們,讓這些本土民俗能夠傳承下去。
小小踩高蹺守護者
要是再加點街舞就更酷了
在6歲小男孩李治君的故事中,是他關(guān)于“高蹺”的奇思妙想。“要是踩高蹺的時候,再跳一段街舞就更酷了!”李治君的話把媽媽逗得哈哈大笑。
“其實不光是孩子,連我們這些80后都對高蹺不熟悉,很好奇他們背后的故事。”李治君的媽媽告訴記者。在李治君的故事中,他先采訪了高蹺的傳承人毛幫金和毛幫利兄妹,了解了踩高蹺的來歷和傳承故事。“他覺得如果把街舞加進去,可能會吸引更多人。”李治君的媽媽說。
家住肖家河街道新北社區(qū)的毛幫金兄妹是高蹺的傳承人代表,他家?guī)缀踝鎸O四代都在學習踩高蹺,“從我爺爺那一輩開始就喜歡高蹺,我女兒今年25歲現(xiàn)在也在練習中,等我們以后踩不動了,也要讓下一輩繼續(xù)傳承下來。”毛幫利告訴記者。
在毛幫利看來,踩高蹺沒有難度,需要的是勇氣和興趣,和騎自行車一樣,只要踩會了,一綁上去就能走起來。但再有經(jīng)驗的人,遇到雨天地滑、路面光滑,都不可避免地會摔倒,擦傷摔傷都是常有的事情,這也是少有人愿意學習高蹺的原因。
“我二姨和小叔都會踩高蹺。在我們這個高蹺家庭里,大家都各自有工作忙著,只有到了春節(jié),街道社區(qū)鬧春活動時,才能團聚在一起踩高蹺。”毛幫利說,此次也是她第一次和這么小的小朋友交流傳統(tǒng)民俗文化,讓她感覺“后繼有人了”。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