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艷闡釋了中國古代文論中的相關批評資源對文學地理學批評理論構建的借鑒意義,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問題引導方法,構建理論。汪余禮用“告訴人‘如何批評才有力量’”說明了文學批評中產生于文本的具體問題對于理論的導向作用。胡靜則指出“要從文學作品的文本出發(fā)進行文學批評,創(chuàng)造中國文學批評的新觀念和新語匯”,她以文學地理學批評為例,認為批評理論術語與概念的提出應該以文本中的具體問題為依托。三位學者都談到了理論的建立要針對具體的問題,只有以具體的問題來引導批評的方向,構成問題的鏈條,形成一種針對實際問題的批評結構,才能使批評的目的更加明確,批評的過程更加清晰,更加條理化與系統(tǒng)化。
批評理論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在具體的批評過程中產生作用,是否在批評實踐中產生效用是檢驗一種批評理論的最終標準。文學地理學批評的核心就是結合了不同地域地理資源的特征進行思考,從地理基因、地理影像、地理景觀、自然生態(tài)、人與自然的關系等角度切入批評實踐的,只要含有地理元素的作品,都可以從文學地理學批評的角度進行分析和闡釋。
鄒建軍認為,文學地理學批評作為一種新的批評方法,其目標就是要提出與解決以作家作品為中心的文學現(xiàn)象中所存在的問題,并且也可以解決一些重要的問題。無論是就作家而言,還是就作品而言,無論是就文學流派而言,還是就文學史而言,地理環(huán)境都是基本的內容與基本的動力,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研究文學從思想到藝術的方方面面,都不可能不觸及到地理因素所發(fā)生的作用與產生的意義。
杜雪琴以易卜生詩劇《布朗德》中的自然景象之一的“光”作為切入點,揭示出不同的“光”照下呈現(xiàn)的地理影像的重疊、交錯和呼應中體現(xiàn)的審美內涵,在文學地理學批評的解讀下,不僅不同的“光”從一種普通的自然景象轉化為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自然意象,更重要的是其中運用了文學地理學批評方法中地理影像的概念,通過不同特質的“光”形塑了作品的審美空間,豐富了讀者的審美想象,擴大了作品的審美張力。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