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多元化經營已成為眼下大多數獨立書店的不二選擇。單向街書店通過書籍、影像、思想、免費文化沙龍為讀者、尤其是年輕人提供一個相互探討問題的公共思想交流平臺;方所書店以“書店+美學生活館+咖啡店+藝廊與服裝”為經營模式,成為中國書店跨界經營的旗幟; 庫布里克書店與咖啡店依附藝術電影中心,開展主題書店設計閱讀與影像交流活動,等等,都為獨立書店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貴的借鑒。
很顯然,大多數獨立書店基于實體店的設計和拓展,以謀求脫困和發(fā)展之道。汪延由此反問道,獨立書店何以要把自己固化在一個實體店當中,而不是充分利用數字時代的互聯(lián)網優(yōu)勢,在網上打開一片天空?“作為實體店的代表,獨立書店在選書、進書,乃至在對書的品種的把握上,都有自己的經驗和優(yōu)勢。關鍵在于怎么抓住客戶;ヂ(lián)網提供了這種便利,利用微博、博客,還有電子郵件,我們做一下搜索,就很容易看得出來哪些人是我們的目標客戶群。”他進一步表示,既然在一個物理的實體店里,我們都可以賣電子書。“那完全可以把書店開到互聯(lián)網上,在賣紙質書的同時賣電子書。”
金城出版社市場營銷總監(jiān)陳立均也認為,獨立書店需要抓住新媒體帶來的機遇。“就算現(xiàn)在是整個獨立書店的冬天,從數字化的角度來講,我覺得它還是有很多資源可以挖掘。如果在書店里,讀者既可以很舒服地喝著咖啡和朋友聊天,又能夠享受數字圖書的下載等新模式的服務。我們何樂而不為?”
在萬圣書園創(chuàng)始人劉蘇里看來,獨立書店要想長期生存,還必須在“進、全、廉價”等慣常道路之外尋求路徑。一個很重要的選擇,就是把獨立書店辦成社區(qū)人群的公共空間。“這里說的社區(qū),一是物理意義上的社區(qū),一家獨立書店總是要開在人群相對密集的街區(qū),即使有些偏僻,也應是人比較容易抵達的地方。另一層意思,就是精神同契的人群。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但你開的書店與其有著相同的精神氣質,久而久之就成了他們不可離開的去處,它的生死自然也就關乎著他們的精神呼吸。”劉蘇里表示,“當與讀者的關系模式達到這個境界時,這些書店已不再屬于你自己,而是這一群人精神?康捏A站。”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