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diào)查動機
在旅游名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黃金旅游線路——漓江邊上,有兩棟被拆成框架的樓房,里面住著20余個老人。因為在14年前就已被列入拆遷范圍,他們被媒體和當?shù)孛癖姺Q為“最牛釘子戶”。那么,他們?yōu)槭裁丛陔S時可能倒塌的樓里一住就是14年?其背后有著怎樣的矛盾利益沖突?《法制日報》記者趕赴實地進行了調(diào)查。
中午11點40分剛過,82歲的申玉淑叫上比自己小一歲的老伴尹宏基,從五樓一步步爬下來,到一樓門外臨時搭起的棚子里,準備吃午餐。
棚子里擺滿了各式各色的沙發(fā),10余個比他們稍年輕一些的鄰居已經(jīng)圍著幾個電熱爐子等在那里,一對中年夫婦在其中一個取暖的爐子上,支開一個大鍋,正在煮著大家的午餐。
在旅游名城廣西桂林市黃金旅游線路——漓江邊上,這個墻上寫滿了反對拆遷標語的棚子及其所倚靠的兩棟被拆成框架的樓房,與江兩岸風(fēng)景格格不入。20余個老人抱團在這里堅守著他們最后的大本營。
因為在14年前就已被列入拆遷范圍,相關(guān)行政審批和法院判決也顯示,兩棟樓房依法應(yīng)拆,他們被媒體和當?shù)孛癖姺Q為“最牛釘子戶”——盡管這樣的稱呼并不準確,因為兩棟樓房系桂林市房管局的直管公房,他們只是原先的租住戶,并無產(chǎn)權(quán)。
而“最牛釘子戶”的形成,正是源于14年前一次進行到一半的公房改革——在已經(jīng)向房管局繳納預(yù)售款并取得收據(jù)以后,他們的購房申請最終未獲審批——他們因此而認為自己是受騙者,在此“釘”下。
12月20日,呈現(xiàn)在《法制日報》記者眼前的樓房,其內(nèi)部幾乎已被完全掏空,危險程度超乎想象。一名留守其中的老人對記者說:“我們就是在這兒等死的!
“最牛釘子戶”住危樓
他們對所有人保持著警惕。12月20日上午10點剛過,當記者第一次走進桂林市濱江北路98-112、114號建筑樓下的臨時棚子時,幾個老人正圍著電熱爐子取暖。
盡管棚子外的廢墟上豎著各式各樣的牌子,兩棟樓房所有能寫字的地方也幾乎都寫滿了標語、控訴,但當記者表明身份后,幾名老人卻并沒有任何想傾訴的意思。
相反,在記者出示證件并提出采訪請求后,一名老人堅決阻止了其他人說話,并拒絕了記者采訪!拔覀儽或_過太多次了,不能輕易相信你。”這名老人說。但他允許記者到樓里看看。
這是一棟六層樓的建筑。從外部看,雖可明顯看出經(jīng)歷過拆遷,但結(jié)構(gòu)尚完整。但走進里面會發(fā)現(xiàn),它幾乎已經(jīng)只剩一個框架。
進門往里右手邊的一個房間,幾個婦女正在閑聊著,而這個房間的頂已經(jīng)被打穿,這里的住戶用幾個木頭和塑料薄膜,勉強將其補上了。只要不漏風(fēng)就行,因為二樓已經(jīng)無人居住。
申玉淑就在房里,聽說了記者的來由,她堅持帶記者去看看她位于六樓的家。
走上二樓才發(fā)現(xiàn),這棟建筑里除了一樓還留有水泥樓梯外,其他的樓梯已經(jīng)全部被拆除,申玉淑家的年輕人和鄰居們于是用木頭自制了樓梯,幾乎毫無角度地固定在墻邊上,用于上下。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