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質了的學術,該如何健康發(fā)展
時間:2018-10-22 23:40 來源:川北在線原創(chuàng)(guangyuanol.cn) 責任編輯:毛青青
變質了的學術,該如何健康發(fā)展
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近日宣布,曾在該機構任職的皮耶羅·安韋薩有31篇論文因造假需要撤稿。這一消息震驚全球學術界,因為安韋薩曾被認為開創(chuàng)了心肌細胞再生的新領域,已經享譽10多年。(新華網,10月17日)
近日,哈佛終身教授皮耶羅·安韋薩被證實學術造假!這一事件被稱為學術界有史以來最大的丑聞,無數(shù)研究、甚至產業(yè)在一夕之間化為泡影,整個領域十年之間被引入歧途,很讓人唏噓。在短短的幾年中,學術造假事件便被頻頻爆出,比如前年轟動一時的韓春雨事件。讓人不由的思考“為什么學術會變質了?”,總結起來就只要八個字“形勢所迫,利益所動”。
當前的中國乃至事件的學術環(huán)境都是唯論文論,論文的數(shù)量與學生的綜測加分、轉專業(yè)、保研、畢業(yè)、出國等相關,與教師,學者等人的職稱評比相關,更與大學的等級排名評定相關。然而,多數(shù)的人自身的能力不足,只能通過學術造假,達到自己之前達不到的“標準”,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
想想自己寫過的畢業(yè)論文,實驗報告、文章是不是也有從“百度文庫”“知網”上照抄的過來原文原段,如果你的回答是一個誠實的“是”的話,那么請不妨回想一下,你當時做出這些行為的時候為何原因冒著如此大的風險。

這也就反映了,另一個方面存在的問題,相關部門對學術造假事件,一直秉承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敷衍的做法。這就成了滋養(yǎng)學術造假行為的溫床。正是這類的造假行為得不到嚴肅的處理,在破窗心理的作用下,旁觀者會產生僥幸心理,會變相的鼓勵他們造假行為。
無論是從利益或者是監(jiān)管不嚴的角度來講,這都是當下價值觀歪曲,學術誠信道德的喪失,學術心理趨于浮躁、急功近利的體現(xiàn)。正因如此,學術才會變了質。而這其實也為我們指明了一條方向。在整治學術造假的行為上,我們需要正本清源,打破以論文數(shù)量,評英雄,這種不合理的評判體系,深化體制改革,嚴懲學術造假行為,促進學術生態(tài)健康發(fā)展,讓學術不在變質。(胡勁松)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