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川北在線
微信
騰訊微博
新浪微博
讓古籍“活起來”,傳統(tǒng)文化才能活下去
時間:2021-08-02 00:25   來源:川北在線原創(chuàng)(guangyuanol.cn)   責任編輯:毛青青
  中華古籍浩如煙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但眼下,許多古籍由于年代久遠,面臨散佚、損毀、修復難的境況。搶救古籍,在當下已成為一項迫切而重要的文化保護命題。
 
  在保護古籍方面,一些互聯(lián)網平臺已經在行動。近日,字節(jié)跳動公益聯(lián)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國家圖書館發(fā)起“尋找古籍守護人”活動,招募創(chuàng)作者通過抖音、西瓜視頻、今日頭條等平臺,創(chuàng)作相關內容、推動古籍活化、助力傳統(tǒng)文化傳承。
  這些自古代流傳下來的典籍,于大多數人而言確實有些隔膜。這里面既有專業(yè)的門檻,也有認知的誤區(qū)。許多人認為古籍太冷僻,離自己的生活太遠,所以“交給專業(yè)人士就好”。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但終歸有些事不關己的冷漠感:古籍保護,不是專屬于某個群體的職責,而是全體國人基于賡續(xù)中華文脈的共同使命。
 
  現在更關鍵的問題是,即便是專業(yè)人士,在需要保護、修復的海量古籍面前,也面臨人才斷檔與“供給”不足的問題。
 
  數據足以昭示國內古籍保護的嚴峻形勢。統(tǒng)計顯示,全國現存古籍和民國線裝書5000多萬冊件,有1000多萬冊件亟待搶救性修復。但由于技術難度和行業(yè)冷淡,古籍修復的專門人才大量稀缺。盡管自2007年中國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來,全國古籍修復人才隊伍已經由剛啟動時的不足百人增至如今的千余人,但在千萬冊需要修復的古籍面前,這些力量還相當薄弱。
  改善一個行業(yè)的境遇,最好的辦法是讓它告別冷門,離開云端,走向大眾。如果繼續(xù)局限于傳統(tǒng)的學院培養(yǎng)、知識講座與展覽的形式,對公眾提高保護古籍的熱情,注定不會有明顯改善。這就有必要另辟蹊徑,創(chuàng)新宣傳推廣方式,探索古籍保護的新路徑。
 
  短視頻平臺與傳統(tǒng)文化機構合作,為古籍保護提供了新的可能。短視頻內容的一大優(yōu)勢在于通俗易懂,活潑靈動。通過博主的創(chuàng)作,以往那些束于圖書館高閣的古籍,可以瞬間“活起來”。它們不再是一個個沒有生命的僵硬字符,而是會變成一段段富有韻味的鮮活歷史。文字背后的人物悲歡、家族往事、王朝興替,甚至關于一部典籍的編纂、修復本身,在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演繹中,都會變得具體可感,讓人們觸摸到真切的歷史。短視頻,為古籍保護賦予了全新魔力。
  通過新的媒介方式讓傳統(tǒng)文化得到更多關注、保護與傳承,已經成為一股潮流。就像短視頻平臺上,一些已經快要失傳的民間工藝,通過被全新演繹,重新收獲了關注,減緩了它們的消亡速度,甚至獲取了新的生命力。這都清晰地表明了一個事實:傳統(tǒng)的、小眾的,未必一定會面臨被冷落、被遺棄的命運,關鍵在于后人以何種方式挖掘它、定義它。被時間封印的光芒,需要新技術的魔力重新釋放。
 
  事實上,與短視頻推動古籍活化類似,此前,抖音曾推出“云端博物館”活動,帶領網友線上看展。用戶于方寸屏幕間觀賞一件件傳世之寶,在稀世珍品中感受華夏文明的厚重。“文物舊邦”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中國有句話叫“如將不盡,與古為新”,意思是只有適時探究,永不停步,才能和歷代經典一樣保持新鮮。文物如此,民間工藝如此,古籍保護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地擁抱新潮流、新變化,傳統(tǒng)才能不斷走向大眾,深入大眾,進而喚起大眾的關注熱情,反過來又使這一事物得到更好保護。傳統(tǒng)走向現代,需要更多有責任感、使命感的公民、企業(yè)躬身入局,讓傳統(tǒng)文化的“字節(jié)”恒久跳動。(韓城)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

川北在線-川北全搜索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注明"來源:XXX(非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②本站所載之信息僅為網民提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其真實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負責,本站信息接受廣大網民的監(jiān)督、投訴、批評。
③本站轉載純粹出于為網民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創(chuàng)、不存儲視頻,所有視頻均分享自其他視頻分享網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權問題,請與本網聯(lián)系,我站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



圖庫
合作媒體
金寵物 綠植迷
法律顧問:ITLAW-莊毅雄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