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臺山觀光、拜佛中,也許你會領悟到一個奇特的理念吧——“跳出三界 外,不在五行中”。這似乎是出家人的生活理念,但“五”這個數(shù)字與五臺山卻有; 著太多的不解之緣,這里實在有太多的東西都在“五行”中。
首先,五臺山是由五座高聳入云的平臺山峰組成的,表示文殊頂分五簪(童子形),首載五佛之冠和具有佛的五種智慧:即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是從地理上來講的“五”字緣;其次,五臺的五座平臺 又表示文殊具有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已經清凈,象征文殊已經了解 了佛教中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的真正根源和文殊已經掌握了濟度人、天、聲0聞、緣覺、菩薩等五乘精要,已經清除了劫、見、煩惱、眾生、命等五濁的災難。另外,五臺山上不僅有五方菩薩,還有五色菩薩;有當年楊五郎出家時的五郎廟,更有供奉五龍王的“五爺廟”,還有那康熙皇帝五上五臺山尋父的傳說,還有創(chuàng)行了五會念佛,有五會法師之稱的竹林寺開山主持凈土高僧法照。
此外,就臺懷鎮(zhèn)而言,不僅有五大禪處,而且大五臺之中還有小五臺……五臺山上可謂五中有五,五五相圈,這個九個個位數(shù)正中的“五”字確實具有非凡意義。智慧的“文殊”。之所以與“五”結緣,也許是在告訴眾生一種先天注定的“中庸之道”吧,或許也在告訴眾生在后天中凡事要“承前啟后”,也許是在告訴 我們……總之,在五臺山游覽中,五方文殊 似乎給了我們智慧的“五”心:即“心要真, 心要活,心要純,心要平,心要廣”。心不真, 則不會求真,易被假相蒙蔽,不得以理解真 理本質,這是真容殊相顯身的意義.心不活, 則無變通,不能小中見大,小中容大,這也 是小朝臺與轉經之本。貌隨心轉,變則通順, 這是聰明與大智的本質體現(xiàn);心不純,則墨 守成規(guī),受制于前,不能創(chuàng)新求新,唯有童 心才可無拘無束,這是后無垢與儒童文殊所 愿;心要平,心不平則不能謙受益,這是文 殊發(fā)簪所啟示;心不廣,則孤陋寡聞,不能 集眾所長,這是千手文殊所意。“一花開五 枝,結果自然成”,這是禪宗達摩祖師的偈 語,也是五臺山昭示給信徒和游客的啟示: 如果一個人在智慧上真的可以做到“一心有 五念”,那么他一定可以“綜合大智成”的。
“天得一清,地得一寧,人得一圣”,這 正是:
人生世間在紅塵,祈愿有為亦無為。
無時無刻不領悟,糊涂聰明總相隨。
眼前身后萬事難,心緒浮沉喜憂連。
文殊道場走一回,求得慧心五臺歸。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