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你難道沒有想過 有冬瓜南瓜西瓜為何沒有北瓜?
瓜有西瓜,有南瓜,還有東瓜(又稱冬瓜),偏是缺了一種北瓜。北方人古來不知種瓜耶?這是講不通的,北方人不僅種西瓜和東瓜,還大種南瓜,豈有獨(dú)不種北瓜的道理?下面來看看真實(shí)的北瓜。
北瓜 中文名:北瓜 拉丁文名:Cucurbita pepo,葫蘆科南瓜屬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莖有半透明的粗糙毛.卷須分叉.葉紙質(zhì),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花雌雄同株,單生,黃色.果實(shí)形狀因品種而異,種子白色.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果實(shí)可作蔬菜用.此種是西葫蘆的一個(gè)變種,還可作觀賞用.“北瓜”屬于半野生植物,由于它的產(chǎn)量低,加之沒有西瓜的甜美、冬瓜的清香以及南瓜的高產(chǎn)量,因此,人們不太認(rèn)識(shí)它。北瓜形如南瓜而較小,又稱為桃南瓜,皮色紅黃似金,故又稱金瓜.性味甘平,無毒,具有潤肺止喘功效.我國民間常用來治哮喘。北瓜既可以生吃,又可以做涼拌菜和炒菜.北瓜與西瓜的不同之處在于北瓜的瓤是黃色的,味道稍甜帶有清香.北瓜包餃子很好吃.
但這“真正的北瓜”之說也算是一家之言,未必正確,這些“真正的北瓜”恐怕并非同一品種,甚至長相獨(dú)特的南瓜品種都可能囊括其中。
浙江省社會(huì)科學(xué)院歷史所的俞為潔經(jīng)過考證之后,認(rèn)為“真正的北瓜”是指西葫蘆的一個(gè)觀賞性品種“CucurbitapepoL.var.kintogaMakino”,莖葉頗似番南瓜,葉形較圓,萼片末端不成葉狀,果實(shí)長橢圓形或近似于扁圓形,成熟后呈赤褐色,表面光滑有光澤,屬觀賞型瓜類,不可食用。這種北瓜在許多地方縣志中都有所記載,如光緒八年江蘇宜興荊谿縣新志:“似南瓜而小者名北瓜,其形微扁,色赤可玩。”清光緒七年浙江歸安縣志:“金瓜即北瓜。”同年浙江烏程縣志也記載:“金瓜即北瓜,盆供為玩,不可食。”
清初張履祥的《補(bǔ)農(nóng)書》中又載:“南瓜形扁,北瓜形長,蓋同類也。”明朝周文華《汝南圃史》中曾記載:“南瓜,紅皮如丹楓色;北瓜,青皮如碧苔色。”
北瓜花
“北瓜”的歷史
西瓜中有一種瓜體小、肉薄味差,但子多味美的瓜,專門種植起來取其子,稱為“瓜子瓜”,在歷史上也叫做“打瓜”或“子瓜”,也有把這種瓜稱之為“北瓜”的,如乾隆十六年,四川郫縣志記載:“子瓜:一名北瓜,形如西瓜而略小,子小于西瓜而較多,味甚長,土人每種之以取其子。”汪紱的《醫(yī)林纂要》:“南瓜,甘酸溫。種自南蕃,故名。又曰蕃瓜,或訛北瓜。這種品種大概在明朝就有了,明人王象晉所著《群芳譜》中記載有這樣的“北瓜”,原條目附在西瓜的條目之下:“北瓜:形如西瓜而小,皮色白,甚薄,瓤甚紅,子亦如西瓜而微小狹長,味甚甘美,與西瓜同時(shí),想亦西瓜別種也。”傳說,民間原本是有北瓜的。在唐朝時(shí),唐太宗與東海龍王結(jié)拜并發(fā)誓要同年同月同日死。但是無意中,唐太宗幫助大臣魏征誅殺了東海龍王,東海龍王因此狀告到地府,要求唐太宗履行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唐太宗得知后,為避免同死命運(yùn),派人到地府進(jìn)獻(xiàn)北瓜求情。唐太宗最終保住了性命,但是,北瓜自此就在人間消失了...當(dāng)然,這只是傳說,但可以確定的是,“北瓜”一詞在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并且在古籍中頻繁出現(xiàn)。
那么為何“北瓜”一詞使用混亂
在我國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區(qū),南瓜都被稱為“北瓜”,據(jù)說江西有些地方至今仍把南瓜叫做“北瓜”。在一些關(guān)于本草類的古籍記載和地方縣志中的記載亦是如是,民國五年浙江象山縣志寫得十分詳細(xì),其指出:“南瓜:其皮色碧綠而光圓者名北瓜,結(jié)實(shí)剩土瓜(指土產(chǎn)南瓜),一本得十余顆。”民國十四年江西弋陽縣志記載:“南瓜,本名倭瓜,亦呼北瓜。”
真正的北瓜
然而,古籍中記載的“北瓜”似乎并非同一種類,北瓜之名使用較為混亂。那么,歷史上“北瓜”究竟都指什么呢?《清稗類鈔》載:“金瓜為蔬類植物,球結(jié)實(shí),形扁圓,色赤,亦名北瓜。”在鮑相璈的《驗(yàn)方新編》:“南瓜,北人呼為倭瓜,江蘇等處有呼為北瓜者。”
乾隆年間河北的《寶坻縣志》有言到:“瓜之屬以四方分目之為東為西為南惟無北。”有冬瓜、西瓜、南瓜這三個(gè)方向命名的瓜類,古人也曾想要集齊四個(gè)方向,然而,以中國北邊的氣候條件,無法向南傳入什么瓜類作物,也沒有一種已經(jīng)被大眾熟知的瓜與“北瓜”音近,于是順勢將一些不知來歷的陌生瓜稱作“北瓜”來彌補(bǔ)這一缺憾。因此不同的地區(qū)也就有了不同品種的“北瓜”...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jiān)L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