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城宜賓:三江疊翠,詩酒人生
宜賓地處岷江、金沙江、長江三江匯流之處,是南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歷史悠長,物產(chǎn)豐富,有“填不滿的敘府”之譽。酒是宜賓的魂,從唐代的重碧春,到宋的荔枝綠、姚子雪曲,明代的雜糧酒,再到當今世界聞名的五糧液,變化的是酒的名字,不變的是精湛的酒藝、豐富獨特的酒味和醇厚典雅的酒風。李莊是宜賓的風格,作為抗戰(zhàn)的文化大后方,它不畏艱辛,為民族和文化的傳承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竹是宜賓的韻,詩人贊其虛心高潔,百姓喜其造物價值,竹海浩瀚,景色壯麗,它超脫隱逸,是曠達生活的象征!
古往今來,杜甫、黃庭堅、范成大等文人雅士客居于此,為宜賓竹酒賦詩作注,使其美名傳揚至今。山水怡人,酒香撲鼻,茶香四溢,宜賓的大山大河間,流淌出了天地精華、民族精神、世界精彩。
1
“曲水流杯”,源遠流長
宜賓古稱僰道、戎州、敘州,到北宋時更名宜賓。身在宜賓才能發(fā)現(xiàn),其酒文化無處不在。宜賓的釀酒歷史可以追溯至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當?shù)爻鐾恋臐h代文物中,有各種酒器,還有與飲酒相關的石刻,如《廚炊宴飲圖》和《夫妻餞行圖》,可見當時宜賓的釀酒業(yè)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一定水平,酒成了百姓生活一部分,有以酒待客、以酒餞行等飲酒習俗。
公元765年,唐代詩人杜甫從成都乘船順岷江而下,到達宜賓,戎州長官楊使君在東樓設宴款待,酒酣耳熱之際,杜甫詩性大發(fā),揮毫寫下《宴戎州楊使君東樓》。詩云:“勝絕驚身老,情忘發(fā)興奇。座從歌妓密,樂任主人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樓高欲愁思,橫笛未休吹。”名酒“重碧春”自此傳揚至今。
讓詩圣驚為“勝絕”的重碧春酒,為戎州“官釀”,是當時向朝廷進獻的貢酒。所謂“重碧”,是指經(jīng)過多次釀造而成的美酒,呈青綠色。
東樓后來幾經(jīng)水患,人們雖多次重建,在民國時改稱其為“楊使樓”,但最終還是被毀于水災。至今宜賓仍有一條東樓街,而不見樓。2018年,宜賓政府在城東大溪口重建東樓,目前已建成并陸續(xù)向游人開放。
杜甫的東樓已不復存在,而重碧春酒卻流過歷史洪流,成了黃庭堅筆下的“荔枝綠”、“姚子雪曲”,范成大筆下的“春碧酒”,到如今,成了享譽世界的五糧液。
北宋時期,詩人黃庭堅曾在宜賓謫居了近三年,這段時間他創(chuàng)作了很多和酒相關的詩詞。他曾仿王羲之《蘭亭集序》“曲水流觴”之意,在宜賓城北修建流杯池。流杯池是清嘉慶版《宜賓縣志》所記載的宜賓八景之一——“曲水流杯”,其命運好于東樓,至今仍保存完好,坐落于江北公園中。
縣志記載:“郡城渡江而北,里許,大石崩裂,石縫彎曲如洞穴。黃山谷謫居時,鑿石引水為流觴之樂。有亭在其上,東望江中,風帆波紋皆可見。”當時要乘船渡江,走過幾里路,才能看到大石頭崩裂形成的洞穴,黃庭堅便在此處鑿石引水,和友人把酒言歡,賦詩作樂。站在上方的亭中,能遠眺到浩瀚江水,往來風帆。
我們現(xiàn)在去流杯池不用乘船渡江,也不用再走幾里路。在現(xiàn)代化都市建筑的掩映下,流杯池依然是一方凈土。崩裂的大石并不在山上,而是在溝壑里,沿石階穿行在蜿蜒的石縫間,抬頭就是一片綠色。古老的樹根攀附在巖壁之上,四周樹林茂密,古意盎然。曲水流觴,就相融于這片清幽寧靜之中。
石壁之上,還有古今不少文人雅士留下的近百處書法石刻,一些文字被描了紅。據(jù)說“南極老人無量壽佛”八個字為黃庭堅真跡,約一米見方的“南極”兩字在峽谷內,后面六個字則在洞口一側。谷底涼風拂面,聽著潺潺流水,坐于石凳上,不難想象為何黃庭堅會鐘愛于此。
在飲酒賦詩時,黃庭堅多次寫到“荔枝綠”酒,他稱之為“戎州第一”,并作《荔枝綠頌》大加贊賞:“王墻東之美酒,得妙用于三物。三危露以為味,荔枝綠以為色。哀白頭而投裔,每傾家以繼酌。”這種市面上的美酒,讓詩人時常喝到要“傾家”。
離流杯池不遠,還有一處宜賓酒文化遺跡,那便是鎖江石。它曾是唐代軍事防御設施,在宋代成了稅務關卡。石上刻有“鎖江”兩個大字,一說是黃庭堅醉后所刻。石邊建有鎖江亭,幾百年前,文人墨客站在此處欣賞雄偉岷江,飲酒抒懷,也留下了不少佳作。
南宋詩人范成大在登鎖江亭時緬懷杜甫和黃庭堅,寫下“我來但醉春碧酒,星橋脈脈向三更”的詩篇。他把杜甫的“重碧”改名為“春碧”,同樣的酒,讓他沉醉直至三更。
岷江橋北的鎖江石今天還鎮(zhèn)守于橋頭,旁邊的鎖江亭為后來重建,人煙稀少,稍顯荒涼。站在亭內,看滔滔江水,大概真如黃庭堅所言,“與世沉浮惟酒可,隨時憂樂以詩鳴”,只有那酒的詩篇,還在講述往來人物和這座酒都的故事。
黃庭堅不只愛酒,還好飲茶。有一天日落時分,他拿著酒壺和茶壺,來到鎖江亭,遠眺岷江,寫下了《晚飲鎖江亭》:“西來雪浪如庖烹,兩涯一葦乃可橫。忽思鐘陵江十里,白蘋風起縠紋生。酒杯未覺浮蟻滑,茶鼎已作蒼蠅鳴。歸時共須落日盡,亦嫌持蓋仆屢更。”
如詩人所言,從西而來的岷江水,波濤如雪,純凈甘洌,不僅釀就了宜賓的好酒,還孕育了好茶。
宜賓的茶文化同樣豐富多彩!度A陽國志·巴志》載,“其地東至魚腹(今奉節(jié)),西至僰道(今宜賓)……茶、蜜……皆納貢之。”表明三千余年前,宜賓的茶葉就已經(jīng)在進貢物產(chǎn)之列了。
唐宋時期,宜賓因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便利,茶馬互市興盛。據(jù)《敘永縣志》載,“川南飲茶之風始于周時,到漢時行栽培,迄魏晉而大盛。飲茶之風,浸染東南,唐宋之際文人飲茶風盛極川南。”《唐史》記載的5五十多種名茶中有18種出自四川,其中就有宜賓珙縣鹿鳴村產(chǎn)的“鹿鳴茶”和興文縣的“梅嶺茶”。南宋詩人陸游曾飲宜賓茶后,自詡為“戎州陸羽”,可見其對戎州茶的喜愛。
茶與酒共同浸潤到了這座城市的肌理之間,茶樓酒坊隨處可見。詩人們曲水流杯,與之做伴的不僅有好酒與好茶,更有宜賓的安閑、自然與和諧。
2
古韻李莊
從合江門碼頭沿長江順流而下,就到了“萬里長江第一鎮(zhèn)”李莊。它是宜賓孕育的千年古鎮(zhèn)之一,擁有1460年的建鎮(zhèn)史,幾乎是來宜賓不得不去的一個地方。漢代就曾在此設驛站,水運從李莊可至瀘州、重慶、上海。
遠遠望去,李莊清一色的青磚灰瓦掩映在樹蔭下,小鎮(zhèn)靜靜依偎在長江邊,像一幅水墨畫。李莊歷史悠久,可更為人所知的是抗戰(zhàn)時期它的地位。
1939年,國立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苦尋棲身之所無望時,李莊主動發(fā)出了邀請:“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這樣,僅三千余人的李莊,迎來了上萬名的學者師生,很多李莊當?shù)剜l(xiāng)紳為了騰出住所,把自家孩子遷到鄉(xiāng)下。小小李莊自此成為抗戰(zhàn)的文化大后方。
我們還能在李莊散落的九宮十八院里,找到各種遺址。建于清道光年間的禹王宮,成了同濟大學校本部;同時期的東岳廟,成了同濟大學工學院;建于清乾隆年間的南華宮,成了同濟大學理學院教學用房;而國立中央博物院的三千多箱國寶文物,則在張家祠(建于清道光年間)保存了六年之久,現(xiàn)在是李莊抗戰(zhàn)文化陳列館。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很多極有價值的學術成果,就誕生于李莊。比如梁思成的《中國建筑史》,這是第一部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權威建筑史;董作賓編撰的《殷歷譜》,后來被陳寅恪先生譽為“抗戰(zhàn)八年第一書”。
說李莊是“中國文化的折射點、民族精神的涵養(yǎng)地”毫不為過。傅斯年、董作賓、梁思成、林徽因、李濟、陶孟和、梁思永、童第周、勞干、李方桂……這一長串響當當?shù)拿,是中國當代各科學術史繞不開的人物,他們都飲過李莊水。
除了抗戰(zhàn)文化,李莊的古樸建筑也讓人流連忘返。最值得一提的是建在角落里的螺旋殿,它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初看這座小小的木質樓閣并沒有什么特別,但稍加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它一氣呵成,沒有使用一顆鐵釘和任何黏合劑,堪稱建筑學上的奇跡。梁思成對其贊不絕口,稱“其梁柱結構之優(yōu),頗足傲于當世之佳作”。
小鎮(zhèn)還完整保存著18條明清古街巷,它們大多根據(jù)位置或特征命名,比如羊街、席子街。街道不寬,兩側矗立著一些建于清代的四合院,非常有川南民居特色。踩在青石板路上閑逛,偶爾能發(fā)現(xiàn)一兩戶開著大門,院內竹竿上曬著衣裳,老人坐在門檻上懶洋洋抽著旱煙,這里的生活綿延悠長。
李莊特色有“三白”,即白酒、白肉、白糕。主街上隨處可見“李莊白肉”的招牌。廚師憑借 的刀工,把肥瘦均勻的肉切成巴掌大小、紙片薄度,端上桌客人再蘸醬吃。別以為肥肉油膩,相反,白肉入口非常清爽,肥而不膩,齒間留香。吃一片白肉,飲一口白酒,在青磚灰瓦間緬懷李莊往昔崢嶸歲月。
李莊白酒是單糧釀造,在巷子深處有很多酒廠,仍保留著 “前店后廠”經(jīng)營模式。不過,最古老的酒窖不在李莊,最有名的酒也不是李莊白酒,而是用五種糧食釀造的五糧液。 “利川永(即溫德豐)”和“長發(fā)升”等明初古釀酒作坊,都是五糧液的一部分,分散在宜賓市的老城區(qū)。
“利川永”舊址位于長春街,作坊的門上,寫著“名揚四海,香飄五洲”的對聯(lián)。百余年前,五糧液傳承人鄧子均就在此改良了五糧配方,完成了從“雜糧酒”到“五糧液”的轉變。
“長發(fā)升”舊址則在鼓樓老街,循酒香而去,就能看見一處中式風格的建筑。坊內兩口窖齡最長的古窖池,距今已有650余年歷史,即左區(qū)右列第一口“菜刀把”及右區(qū)左列第一口“板子窖”。透過門窗可以看到粗大的房梁陳舊古老,釀酒師們與六百余年前的釀酒師站在同一房梁下,忙碌于酒窖之間。
1964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長發(fā)升”勘察鑒定,認定系明代老窖,為全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連續(xù)使用時間最長的發(fā)酵窖池。窖壁上方有木刻纏枝花紋,酒坊建筑內雀替上有木雕鳳凰牡丹,均為典型川南明代建筑裝飾風格。
古窖池里的古窖泥,每克價格高于黃金,被譽為天價泥巴,2005年被中國博物館作為“活文物” 收藏。“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須得窖池老”,一克古窖泥里含有三千多億微生物,正是這些豐富的微生物群落保證了名酒五糧液的品質。
3
“秀色使吾醉矣”
離開李莊,往宜賓郊外去。蜀南竹海是宜賓“竹文化”的代表,120平方公里的竹子密密麻麻,浩如煙海,林中還生活著各種珍稀動物,生態(tài)環(huán)境極佳,它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城”桂冠上的一顆綠寶石。
黃庭堅來此地游覽時,登上山頂遠眺竹之海洋,不禁感嘆,“壯哉,竹波萬里,峨眉姐妹耳!”鄉(xiāng)里人聽后紛紛向他敬酒,請詩人提墨,他推開酒碗,說:“秀色使吾醉矣!”并在黃傘石上寫下“萬嶺箐”,因此竹海又名“萬嶺箐”。
如今我們爬上龍吟寺,站在閣樓上鳥瞰萬嶺時,也會折服于眼前的壯美。遠山如黛,近處的崇山峻嶺被染成了翠綠,公路在竹林間蜿蜒,一起風,碧浪翻騰,氣象萬千。龍吟寺建于明代,據(jù)說夜里萬籟寂靜側耳細聽時,竹葉婆娑,發(fā)出的聲音仿佛龍吟,故此得名。
漫步在竹林間是另一種體驗。四周被竹林包裹,細碎的陽光灑在臉上,天是綠的,地是綠的,空氣是清新的。竹筍遍地,每走幾米,就能看到約一米高的竹筍,還沒褪去外面毛茸茸的筍殼。鳥兒在林間啼鳴,風在葉間低語,讓人仿佛穿越時空,悠悠然與古來圣賢展開一場關于竹的對話。
唐代詩人劉禹錫說,竹在風中搖曳,“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宋代大詞人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清代文人鄭板橋則說,“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宋代戎州副官黃斌老師從畫竹大師文同,他畫了一幅橫竹送與黃庭堅。黃庭堅作詩回贈:“酒澆胸次不能平,吐出蒼竹歲崢嶸。臥龍偃蹇雷不驚,公與此君俱忘形。晴窗影落石泓處,松煤淺染飽霜兔。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飛去。”他不僅贊嘆了畫家畫功,也賦予了竹子生命力。畫中有三塊怪石把蒼竹壓住,是因為擔心竹子畫完之后,形態(tài)惟妙惟肖,要化龍騰空飛去。
在上千年華夏文明中,竹是詩,是畫,是酒,是君子,是高雅風骨,是潔身自好,是超凡脫俗。蜀南竹海生長著楠竹、人面竹、水竹、花竹、香妃竹、羅漢竹等58種竹品種,或高或矮,或胖或瘦,雖形態(tài)各異,卻折射出一樣的竹之精神。
竹不僅可用來觀賞,寄托人們的志趣,它更具有實用價值。竹滲透到了宜賓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制作成竹椅、竹桌、竹筷、竹床、竹碗等,其中宜賓江安縣的竹簧工藝便是一絕。竹簧是楠竹最內里的一層,色澤干凈,竹藝大師能在上面雕刻出各種精美圖案。
竹筍還可入菜。黃庭堅就愛上了宜賓的苦筍,很多人勸他別吃了,說對身體不好,他只好寫了《苦筍賦》回應:“僰道苦筍,冠冕兩川。甘脆愜當,小苦而及成味。溫潤稹密,多啗而不疾人。蓋苦而有味,如忠諫之可活國,多而不害,如舉士而皆得賢。是其鐘江山之秀氣,故能深雨露而避風煙。食肴以之開道,酒客為之流涎。”
這種淡淡的苦味,反倒成了一種獨特的味道,讓黃庭堅愛不釋手,并將之比喻為逆耳忠言和國家賢士,多多益善。作為開胃菜,其清爽甘脆,更是讓酒客垂涎三尺。
黃庭堅搭配苦筍的酒,就是他詩中的“姚子雪曲”了吧。這種酒為當?shù)匾κ纤,詩人稱贊:“姚子雪曲,杯色增玉。得湯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螫。”酒倒入酒杯后濃香撲鼻,味道久久不散,口感清爽卻不寡淡,濃厚卻不發(fā)膩,落口干凈,毫不刺激。姚子雪曲就是五糧液的直接前身,宜賓名酒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獨特的香氣和味覺風格,終成就了“大國濃香”。
釀造姚子雪曲所用的安樂泉,仍流淌在今天的五糧液酒廠里。泉水清澈見底,金魚游弋其間,周圍建有假山,綠植簇擁,頗有流杯池的幽靜。
行走在幽幽竹林間,不僅沉醉于秀麗風景,更醉于那飄香萬里的好酒。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