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果斷是有據(jù)可查的,誅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輝的事情。之后,他的果斷就用錯了地方。懷疑+果斷,是皇帝給所有忠臣良將最大的毒藥。袁崇煥,一個打死了努爾哈赤的功臣,一個讓所的滿州人心驚膽寒的軍人,一個赤膽忠心,一心想學(xué)岳飛的人,最終與岳飛有了同樣的下場,死在了 劣的抄襲來的反間計上,自毀長城,是 的果斷。“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明史.袁崇煥傳》)。 的疑心是明朝皇帝中最大的一人。在殺了袁崇煥后,他越發(fā)的不信任大臣,在他的任上,究竟殺了多少封疆大吏,罷了多少內(nèi)閣首相,沒數(shù)過,但若算算年平均數(shù)的話,尤其是他在位的最后幾年,可能沒有人能比的上他。如果一個皇帝在政事上是這般的果敢,那么,亡國也就是遲早的事了。至于他的愛民,他的《罪已詔》,他動輒就下的“減膳、撤樂”的命令,那真是“汲汲于譽”,掩人耳目。
年間,邊患紛擾,流賊頻仍,戰(zhàn)事紛起十余年,北方大旱十余年,百姓無以為生,已到了易子為食的地步,國庫無錢。顯而易見。在 九年,其實就有人提出了解決財政空虛的方案,《明季北略》卷十二載有《錢士升論李琎搜括之議》,便是這件事情:“四月,武生李琎奏致治在足國,請搜括臣宰助餉。”學(xué)士錢士升擬下之法司,不聽。士升上言:‘比者借端幸進,實繁有徒。而李琎者乃倡為縉紳豪右報名輸官,欲行手實籍沒之法。此皆衰世亂政,而敢陳于圣人之前,小人無忌憚一至于此!且所惡于富者兼并小民耳,郡邑之有富家,亦貧民衣食之源也。以兵荒之故歸罪富家而籍沒之,此秦始皇所不行于巴清,漢武帝所不行于卜式者也。此議一倡,亡命無賴之徒,相率而與富家為難,大亂自此始矣。’已而溫體仁以上欲通言路,竟改擬。”“上仍切責(zé)士升,以密勿大臣,即欲要譽,放之已足,毋庸汲汲。……”
這位李琎,在《明亡述略》作為李璉,言“李璉者,江南武生也,上書請令江南富家報名助餉”,大學(xué)士錢士升加以駁斥。其實這個李生也是迂腐,大明朝存在了兩百多年,哪有窮皇帝的道理,何況前朝還有好幾個小氣的把銀子放的發(fā)了霉的皇帝和好幾個特別會搜刮的皇帝?喜豢夏贸鰜聿攀顷P(guān)鍵,要皇帝向臣下要錢,那多沒面子,而且他這樣說,是不是暗指皇帝也留著私房錢不肯拿出來?他這個折子僅僅就這樣處理了,是他的命大。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打開內(nèi)庫一看,其“舊有鎮(zhèn)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明季北略》卷二十)。這么多錢,若真是放用來放庫賑災(zāi)助餉,可能李自成也不反了,清兵也進不來了,自己也不用煤山自盡了(只是可能)。就算不夠用,也比下《罪已詔》、“減膳、撤樂”要實惠的多,老百姓也會買他一點賬。
的亡國,《明史.流賊傳》中說的還是很全面:莊烈之繼統(tǒng)也,臣僚之黨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國家之法令已壞,邊疆之搶攘已甚。莊烈雖銳意更始,治核名實,而人才之賢否,議論之是非,政事之得失,軍機之成敗,未能灼見于中,不搖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當(dāng)夫群盜滿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撫兩端,茫無成算。內(nèi)外大臣救過不給,人懷規(guī)利自全之心。言語戇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為閫帥者,事權(quán)中制,功過莫償。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賞罰太明而至于不能罰,制馭過嚴(yán)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災(zāi)流行,饑饉洊臻,政繁賦重,外訌內(nèi)叛。譬一人之身,元氣羸然,疽毒并發(fā),厥癥固已甚危,而醫(yī)則良否錯進,劑則寒熱互投,病入膏肓,而無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賊,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賊也。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dāng)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shù),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導(dǎo)致明朝的滅亡,黨爭、法壞、邊患、流賊等等,無一不可寫幾本專著,這里只是一時之慨。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