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川北在線
微信
騰訊微博
新浪微博
花木蘭代父從軍是真的嗎? 揭秘花木蘭身上的三大疑點
時間:2017-02-17 13:21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原標題:花木蘭代父從軍是真的嗎? 揭秘花木蘭身上的三大疑點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流傳甚廣、婦孺皆知。傳說花木蘭的父親年事己老,不能參加征戰(zhàn),花木蘭挺身而出,代替父親出征,隨軍征戰(zhàn)十二年,殺退了敵人的入侵,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歸來后皇上欲賞她尚書郎職位,花木蘭卻不慕榮華富貴,辭而不受回到了家鄉(xiāng),受到了鄉(xiāng)親們的熱烈歡迎。這個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婦女仁義孝順、勇毅有為的高貴品質,千百年來成為巾幗不讓須眉的象征,花木蘭的形象也成為最受人民群眾喜歡的歷史英雄人物之一。那么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花木蘭這個人,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傳說到底是不是真有其事呢?

blob.png

  網絡配圖

  花木蘭的事跡之所以流傳千古,主要得益于宋代郭茂倩編纂的《樂府詩集》,這是一部收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的詩集。其中收錄了北朝民歌《木蘭辭》,詩歌歌頌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后世關于花木蘭的傳說絕大多數都是根源于此,除此之外,關于花木蘭的故事無論在正史還是野史中都沒有記載,只有在各地方志和詩詞戲曲中能發(fā)現花木蘭的影子。因此,《木蘭辭》和各地方志傳說成為探索花木蘭其人其事的唯一來源,考究歷史上有沒有花木蘭其人,花木蘭姓甚名誰、祖籍何處、平生事跡如何等也只能從這些資料入手。根據《木蘭辭》和各地方志,及民間流傳的關于“木蘭從軍”的故事,花木蘭的事跡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說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zhèn)周莊村人。據《商丘縣志·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淮校纂屑。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zhàn),人莫識之。后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于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意思是木蘭姓魏,替父從軍后辭官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后又想把她召到后宮中,但木蘭寧死不從,自殺身亡,皇上大驚,于是追贈木蘭“將軍”稱號,F在在河南虞城仍建有木蘭祠,祠中設木蘭像,并幸存兩塊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二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當地的各種民間傳說和歌謠中也留有木蘭從軍的故事。

blob.png

  網絡配圖

  二是說花木蘭是安徽亳縣人。這種說法認為木蘭姓魏名木蘭,安徽省亳縣人。據《亳州志烈女志》記載,隋代恭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入侵,朝廷出兵迎戰(zhàn)。木蘭因父親已經年邁體衰而代父從征,前后征戰(zhàn)十二年,屢建奇功。凱旋歸來之后,恭帝欲封她為尚書,但是木蘭不羨慕榮華富貴,堅決推辭返回故鄉(xiāng)了,后來恭帝知道木蘭乃是女兒身之后,非常震驚,又想將她收入后宮,木蘭加以拒絕,皇帝不許,木蘭于是在氣憤中自殺身亡。恭帝后悔,贈予她“孝烈將軍”的稱號?梢,這種說法除木蘭的出生地不同外,其它事跡與第一種說法基本一致。

  三是說木蘭是河北完縣(今河北順平縣)人。這種說法來源于河北《完縣志》的記載,當地現在還建有孝烈廟,又名木蘭祠,相傳為唐代所建。明萬歷年間御使何出光曾經主持重修木蘭祠,并作《木蘭祠賽神曲》十二首以紀念木蘭,在序中說:“將軍……魏氏女,漢文帝時,老上寇邊,帝親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國。將軍以父老邁,不任受甲,身偽其子以行”祠內還有一通《漢孝烈將軍記》祠碑,上面有“漢世嘗作《木蘭詞》”的記載。這一觀點把花木蘭生活的年代推到了漢代,代父從軍之事則無大異。

  此外,還有關于花木蘭是湖北黃陂人、陜西延安人的說法。

  在湖北黃陂有木蘭山,山上有木蘭廟、木蘭殿,殿內端坐木蘭鎏金塑像,男裝女貌,英俊神武,在殿門上則刻有“忠孝勇節(jié)”四個大字,據傳木蘭山下就是木蘭的家,不過在這里的木蘭是朱氏木蘭,但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則是一樣的。而在陜西延安,則建有木蘭陵園,陵園內建有墓冢,碑刻上寫著“花將軍墓”,還有白居易、杜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立有木蘭戎裝石像。當地同樣流傳著木蘭從軍的故事,不過故事中的木蘭姓花,北魏人,家住延安城南萬鄉(xiāng)源頭村,死后葬于此地,稱“花家陵”,皇帝還曾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等。

blob.png

  網絡配圖

  該紀念像位于武漢市黃陂區(qū)境內木蘭天池景區(qū)。

  這樣,關于花木蘭故里的傳說就眾說紛紜,難于確定,但經過歷史考證和各地木蘭紀念祠的考察,一般認為河南虞城的說法較為可靠。

  關于木蘭生活的年代,則有漢、三國(魏)、北朝、隋、唐等種種說法。姚瑩在《康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根據《木蘭辭》中“可汗大點兵”、“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等詩句來看,還是北魏時期的說法比較可靠。因為據歷史記載,公元402年至492年的90年間,北魏與柔然國的戰(zhàn)爭非常頻繁,大的戰(zhàn)役就有二十多次,《木蘭辭》故事的歷史背景很可能是北魏抵御柔然入侵的戰(zhàn)爭。

  而對于木蘭的姓氏,正如前文所說,在各地流傳的故事中都有所不同,有說姓魏的,有說姓朱的,還有說是復姓木蘭、為鮮卑人的。明代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木蘭姓花,名木蘭,其父親花弧,是一個后備役軍官,姐姐花木蓮,北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共有五口人,僅存一說。由于在史書中見不到花木蘭的任何記載,因此她的確切事實很難確定,但根據各地流傳下來的民間傳說、民謠,以及各興建的木蘭祠,歷史上存在一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英勇女性的事情應該是確定的。由于各地方志和口傳文學的不確定性,花木蘭替父從征的細節(jié)則有所差別。事實上,《木蘭辭》本來就是北朝民歌,流傳于民間百姓的眾口傳唱,后來才被文人加以輯錄,后代文人又對其進行了潤色加工,因此對《木蘭辭》是不可盡信亦不可盡疑的。我們只需要知道,歷史上曾經有一個花木蘭,為了讓年老的父親免于災難,毅然選擇了替父從征,殺退敵人后又不貪慕朝廷的榮華富貴,而解甲歸田與父母兄妹過起了田園生活就夠了,木蘭身上體現的是中國婦女的英雄氣概和高尚道德,這才是考察花木蘭事跡的真正意義所在。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

川北在線-川北全搜索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注明"來源:XXX(非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②本站所載之信息僅為網民提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其真實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負責,本站信息接受廣大網民的監(jiān)督、投訴、批評。
③本站轉載純粹出于為網民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創(chuàng)、不存儲視頻,所有視頻均分享自其他視頻分享網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權問題,請與本網聯(lián)系,我站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



合作媒體
金寵物 綠植迷 女邦網 IT人
法律顧問:ITLAW-莊毅雄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