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發(fā)動戰(zhàn)爭前夜,帝都里的謠言
朱允炆的老師黃子澄,也是最主張他繼位的紅頂大儒。他常說,天下太平,當(dāng)以文治之,朱允炆才學(xué)兼優(yōu),最符合此要求。武臣們雖然不贊同,卻也不便公開反對皇帝的意思,只能抱怨今非昔比,大明已定,不須再用武力。
百官們漸漸默認(rèn),朱允炆就是明天的皇帝。一時間,朝野上下無不談?wù)摶饰恢疇?有人猜測諸王的反應(yīng),有人擔(dān)憂皇室內(nèi)斗。村里亭間,老百姓們也興奮地討論著未來的君王。
“我聽說,朱允炆少年時便深得圣心,舉止文雅,不像王爺們喜好騎射。”李大爺說。他是本地一位樸實的百姓,聽聞朱允炆學(xué)識淵博、為人仁厚,不禁對未來的君主充滿期待。
“這正是好事。武斷蠻橫的君王,只會帶來戰(zhàn)亂。”楊叔回道。楊叔經(jīng)歷過戰(zhàn)亂,期盼太平。他認(rèn)為只有一個文治之君,才能使百姓過上安寧日子。
“你這話未免太輕視我們大明的武將了。要不是有徐達(dá)、常遇春諸位大將,我們的好日子能有今天嗎?”張嬸反駁道。張嬸的丈夫是一名退伍軍人,她比其他兩人更理解武將的作用。
三人言辭不合,爭吵起來。李大爺堅稱文臣治國才是正道,楊叔也附和他的看法。張嬸雖然口齒不利,還是辯稱武將也有治國的能力,不應(yīng)該輕視。爭辯許久,三人只得各自散去,堅持各自的看法。
李大爺和楊叔對視一眼,都在心里暗自搖頭。張嬸是個老實巴交的農(nóng)家婦女,哪里懂得國家大事。這個朝代已定,武人只會滋擾社稷。文治才是王道。他們這樣想著,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主張。
與此同時,京中藩王府邸里也充滿了不安的氣氛。諸王們面色陰沉,對皇位交接之事頗有微詞。其中以燕王朱棣和靖王朱橚最為憤懣。他們都曾經(jīng)跟隨太祖征戰(zhàn)四方,對當(dāng)今文弱的風(fēng)尚很不以為然。
燕王朱棣是一位習(xí)武的王爺,自小便在父皇膝下學(xué)習(xí)騎射武藝。他認(rèn)為,大明之所以能立國安邦,全仗先輩武臣的功勞。如今這些女兒司書的大臣治國,只會使民疲兵乏,大明江山早晚難保。
“大明榮光,豈是這些女紅能守護的?”靖王對左右輕蔑地說,“我等定會讓天下人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王道!”言語間,兩位王爺都對即將到來的文弱盛世心存不滿。
然而朝中并無人聽從王爺?shù)脑寡浴0俟賯兌嫉兔柬樠?私下卻暗暗譏笑這些武斷蠻橫之徒。沒人相信,以一州之力,就能動搖大明江山。王爺們的不滿,在他們看來不過是螳臂當(dāng)車之舉。
六月過后,皇帝駕崩,京城為之震驚。未及舉哀,朱允炆便繼位為帝,是為建文。眾人料想中的局面到來了,卻沒想到來得這樣突然。建文元年九月,新帝開始了一連串的政治改革。
他首先廢黜了岐王、代王、平王、晉王、秦王、 Chili王、蜀王、楚王、漢王等強藩,并削去其封地和兵權(quán),僅余食邑。接著,建文帝又連續(xù)降低或剝奪了燕王、靖王等重要藩王的封地。
這一連串動作惹惱了藩王們。他們認(rèn)為,建文帝此舉是要削弱藩王勢力,收回封地和兵權(quán),強化皇權(quán)。尤其是燕王朱棣,面積最大的封地直接被削減了一半有余。他憤然對家人說:“我們靠的就是先皇賜予的土地兵馬!今天這份恩典被收回,我的安全還有保障嗎?”
燕王一向倔強,對建文帝的做法極為不滿。他力主武力平叛,建文帝深陷書卷,不知軍國大事,必定會導(dǎo)致災(zāi)難。建文帝這樣草率地削藩,簡直是在逼王爺造反。燕王心中積聚的不滿終于爆發(fā)出來。
建文二年正月,燕王終于忍無可忣,發(fā)動叛亂。三月,靖王也舉兵響應(yīng)。兩大藩王聯(lián)手謀反,京城頓時人心惶惶。建文帝急召大學(xué)士黃子澄商議對策。黃子澄畢生從文,對軍事一竅不通。他建議派遣心腹李景隆前去討伐。
“李景隆乃忠臣,必能為陛下出此難關(guān)。”黃子澄恭維道。建文帝猶豫片刻,還是同意了他的提議。李景隆是建文帝的心腹,深受寵信。建文帝起用他也是出于私情。
明軍自信滿滿開拔北上。李景隆天資聰穎,且深得建文帝寵信?梢坏┑搅松硤錾,他的才能和魄力就完全不足以擔(dān)此大任。燕軍屢次設(shè)下埋伏,明軍竟毫無察覺,完全被動挨打。
李景隆不諳軍事,被朱棣玩弄于股掌之間。他只會空談軍法,對敵人的騙局毫無警覺,以至于大敗而歸。一場大敗后,李景隆臊著臉回京復(fù)命。建文帝大驚失色,連忙問起當(dāng)初建議他的黃子澄。黃子澄訕笑著回答:“臣才疏學(xué)淺,料事不周,給陛下出了這個難題。”他也只能承認(rèn)自己用人失誤。
建文帝沉吟片刻,命人再次起用明初名將耿炳文出戰(zhàn)。耿炳文深諳用兵之道,曾與燕王一同訓(xùn)練,對抗擊燕軍有信心。他對建文帝進言,不能冒進,應(yīng)采取持久戰(zhàn),以大明的國力優(yōu)勢逐步消耗燕兵。
建文帝急于速戰(zhàn)速決,多次催促耿炳文盡快出兵。耿炳文只得領(lǐng)命北上。然而,建文帝不耐煩地再三催促,迫使耿炳文不得不與燕軍決戰(zhàn)。耿炳文只能退守城池,采取守勢。燕軍無法攻下,不得不退兵。建文帝聽說耿炳文不與燕軍主動決戰(zhàn),大怒,再次調(diào)回京城。耿炳文哭訴冤情無門,建文帝置之不理。
此后,建文帝又重用了瞿能。瞿能在攻城戰(zhàn)上頗有心得,帶兵打到北平城下,幾乎攻破。就在此時,李景隆再度出面干預(yù),將瞿能調(diào)離前線。北平之城得以喘息,重整旗鼓。再次被叫回京的瞿能,恨不得將李景隆碎尸萬段。
瞿能臨門一腳就要攻克北平,奪回了建文帝的勝算。奈何李景隆出于嫉妒和矯情,再次將他調(diào)離。如果瞿能得手,靖難之役勝負(fù)已定。建文帝再次錯過了結(jié)束戰(zhàn)爭的良機。
與此同時,明將盛庸在山東屢次殲滅燕軍,使朱棣一度陷入絕境。可就在盛庸騎兵充沛、步兵鐵濁之時,建文帝的忽視讓大好局面就此幽死在山東。盛庸連戰(zhàn)連捷,使朱棣陷入內(nèi)憂外患之中。奈何建文帝專寵李景隆,再三調(diào)遣,導(dǎo)致戰(zhàn)局一落千丈。
朱棣終于攻下南京,建文帝出奔,不知所終。燕兵入京肆虐擄掠,百姓涂炭。李大爺和楊叔避難于鄉(xiāng)間時,痛悔當(dāng)初信誓旦旦地支持建文帝。建文帝不施恩于民,到頭來只能丟掉天下。百姓苦不堪言,也為今日之局付出慘痛代價。
“唉,我們也不過是手藝人,哪里懂得國家大事。”楊叔嘆息道,“真不該參與議論。” “錯了錯了。”李大爺也自責(zé),“武臣治國的確比文臣強。我們也該聽聽張嬸的意見不是?”
兩老感嘆今非昔比,建文已成過去。燕兵很快就接到了永樂帝登基的詔書。明軍將領(lǐng)也都紛紛歸順新帝。耿炳文、盛庸等猛將都得以重新使用,重新上陣殺敵。他們響應(yīng)新主,為保家衛(wèi)國而戰(zhàn)。
朱棣果然是神武之主,很快就將天下統(tǒng)一,恢復(fù)了永樂盛世。讀書人終究敵不過鐵血軍人,這一歷史教訓(xùn),注定要流傳很久很久。百姓也終于迎來太平日子。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