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歷史探秘:古代城門是木頭做的 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
古代城門多以厚重的木材制成,表面包鐵,堅固異常。
按理說,火攻是對付木質(zhì)防御設(shè)施的最佳手段,但在歷史上,攻城戰(zhàn)中用火燒城門的戰(zhàn)術(shù)卻少之又少。
這是為什么?是技術(shù)上的限制,還是有更深層的原因?事實上,城門不僅難以被燒毀,甚至還有“不能燒”“不敢燒”的禁忌。
![](/uploads/allimg/250107/211PR192-0.jpg)
這背后涉及的不僅是城門設(shè)計的巧妙,更牽扯到戰(zhàn)場規(guī)則、戰(zhàn)略考量和文化禁忌。
火攻為何行不通?燒城門的代價又是什么?一場攻城戰(zhàn)的背后,隱藏了古人的智慧與戰(zhàn)爭哲學,真相令人拍案叫絕。
古代攻城,云梯猶記魯班忙
時光倒流,回到秦漢時期,對古代智慧的一種敬仰。
在亂世之中,每當鐵騎踏上征程,硝煙彌漫,鮮血橫流,總有一批英雄人物的身影令人難以忘懷。
就在戰(zhàn)馬嘶鳴的疆場上,各路諸侯征兵討伐,各顯奇謀。
而那攻城如登天的艱難險阻,又總讓各方統(tǒng)帥頭疼不已,無不費盡心機。
公元前279年,白起令人在鄢水下游筑沙包引水入城,淹死鄢城內(nèi)十余萬軍民。
![](/uploads/allimg/250107/211PR020-1.jpg)
鄢城失陷之后,楚都郢也接踵淪落敵手。
可見攻城略地,從來都需要計上心來。
那古代攻城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呢?說起攻城利器,云梯可是響當當?shù)慕巧?/p>
據(jù)傳發(fā)明者正是大名鼎鼎的魯班。
最早的云梯頂部帶有抓鉤,一旦抓扣住城墻,重心下沉,固若金湯。
若是單薄竹梯,還真不容易登城而上。
它堅實的車型底座,再加上巨型盾牌"木幔",足以抵擋守城士兵的弓箭落石。
投石飛矢,宋朝攻城利器達巔峰
大宋朝,是我國古代投石車這一古代"遠程火炮"發(fā)展的巔峰時期。
![](/uploads/allimg/250107/211PW114-2.jpg)
據(jù)記載,宋朝的投石車射程竟可達500米遠,威力驚人。
而在公元1267年至1273年的襄樊保衛(wèi)戰(zhàn)中,宋軍就利用地形優(yōu)勢和投石車,屢屢阻擋蒙古軍的猛攻。
久攻不下的蒙古軍只得找來阿拉伯兵器工匠,一改再改,才大幅提高了投石車的射程和命中率,最終攻下樊城。
那個時期也是蒙古軍和南宋對峙,戰(zhàn)事連綿的年代。
當時,南宋名將岳飛麾下的岳家軍,在北伐戰(zhàn)爭中所向披靡,攻城拔寨戰(zhàn)績赫赫。
僅公元1136年,岳飛率軍就在三個月內(nèi)攻克十多座城池。
到了1139年再次北上,更是只用兩個月就拿下蔡州、潁昌、陳州、洛陽等重鎮(zhèn)。
一時之間,天下震動。
![](/uploads/allimg/250107/211PSc0-3.jpg)
破竹攻城?木質(zhì)城門難踏平
木質(zhì)城門,歷來是攻城戰(zhàn)中的必爭之地。
不少人大概會想,既然是木頭做的,直接放把火燒掉不就行了?豈不快哉?可事實遠非如此簡單。
古人修建城門選材非常講究,多用鐵樺木或棗木這類木中之王。
它們木質(zhì)堅硬,極其耐火,尋常火焰很難將其燃著。
城門本就是一道重要防線,工匠們在打造時,還會涂上一層防火油漆,安裝銅釘銅條予以加固。
火勢不夠強,還真不容易突破城門的防護。
更何況,古代城池設(shè)計可不是浪得虛名。
護城河環(huán)繞,水源充沛,守軍要滅火并非難事。
![](/uploads/allimg/250107/211PU354-4.jpg)
比如元朝擴建后的蘇州城門內(nèi),就專門設(shè)有灌水口,以防敵軍放火。
甕中捉鱉,甕城設(shè)計巧奪天工
自外部攻城,危機四伏,極易損兵折將,甚至可能落入對方的苦心設(shè)計。
比如古代的城池防御,內(nèi)城與外城相輔相成。
在南京城里,就有一座朱元璋親自督建的規(guī)模宏大的甕城。
攻城軍歷盡艱險,就算攻破外門,還要面對更加堅固的內(nèi)城門。
兵力更為充足,伏兵暗藏,極易招致前后夾擊。
此時的進攻軍,往往陷入了守軍預設(shè)的口袋中,有如甕中之鱉,插翅難逃。
地道暗渡,突襲攻城勢如破竹
鐵騎千里,糧草先行。
每每攻城掠池,給養(yǎng)補給少不了的同時,奇招也要層出不窮。
若是單純硬碰硬,絕非上策。
![](/uploads/allimg/250107/211PU412-5.jpg)
公元前279年,白起受命進攻楚國,直攻楚國腹地。
但鄢城重兵防守,地勢難攻。
白起迂回作戰(zhàn),竟在鄢水下游筑壩蓄水,將鄢城內(nèi)十余萬軍民盡數(shù)淹死。
數(shù)日后,鄢城破,郢都也隨之失守。
而在公元199年,袁紹為了攻下公孫瓚駐守的易京,命人開鑿地道直達城樓下。
一把大火,城樓應(yīng)聲而塌,易京不攻自破。
短短時間里,袁紹就一舉成為北方諸侯的領(lǐng)軍人物。
可見出奇制勝,往往事半功倍。
曾國藩妙計地道破金陵
晚清重臣曾國藩南征太平軍時,面對盤踞南京不出的敵人,想破解這道難題,絞盡腦汁。
![](/uploads/allimg/250107/211PV628-6.jpg)
南京城歷來有"石頭城"的美譽,十六朝都城,固若金湯。
據(jù)傳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為加固城防,還花大力氣祭煉七寶。
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屏障,文臣武將一時也拿它沒轍。
曾國藩琢磨許久,決定祭出亙古不變的土遁之法——挖地道。
此舉雖然笨了點,卻出其不意,打了太平軍一個措手不及。
從城下突然冒出的大軍,直搗黃龍,未戰(zhàn)而勝。
就這樣,太平天國最后一個重要根據(jù)地,終于失守瓦解。
曹吉祥輕舉妄動,葬送圖謀篡位
明英宗在位時期,宦官曹吉祥被委以秉筆之職,手握大權(quán)。
這廝貪得無厭,漸生野心,竟然想要染指龍椅。
![](/uploads/allimg/250107/211PSR6-7.jpg)
他暗地里聯(lián)合黨羽,一面籠絡(luò)朝臣,一面預謀攻擊宮門,直搗龍榻。
這幫叛賊選擇放火燒宮門,卻忘了深宮高墻,外松內(nèi)緊,大火綿延不斷。
結(jié)果火勢太猛,連他們自己都不敢靠近。
而這邊,平叛將士迅速反應(yīng),一個個穿金帶銀直撲賊巢。
曹吉祥這伙烏合之眾,連皇宮大門的邊都沒摸到,就全軍覆沒。
所謂的造反,結(jié)果鬧了個大笑話。
結(jié)語:
古有白起胯下騎兵踏碎六國疆域,今有岳飛麾下鐵騎踏破遼沈大地。
從攻城器械的演變,到守城陣地的升級,古人在攻城掠地中積累了無數(shù)智慧和教訓。
曾國藩的巧借地道破南京,道盡了兵不厭詐的軍事謀略。
![](/uploads/allimg/250107/211PTc6-8.jpg)
白起筑壩引水淹死敵軍,無不凸顯了因地制宜的攻城手段。
而岳家軍,這個令金人聞風喪膽的勁旅,更是將騎兵突襲和攻城技術(shù)發(fā)揮到了極致。
反觀曹吉祥的悲劇,輕舉妄動,不思后果,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也警示后人,攻城略地,絕非兒戲。
欲成大事,必先謀而后定,三思而后行。
千百年來,中國古代將領(lǐng)們在攻城掠地的實踐中,積累了極其豐富的軍事智慧和斗爭經(jīng)驗。
那些鏖戰(zhàn)疆場,用智謀和勇氣開疆拓土的將軍們,早已融入歷史的長河中。
![](/uploads/allimg/250107/211PT918-9.jpg)
而他們的英勇事跡,卻始終值得后人敬仰。
當下,我們回望歷史,更應(yīng)該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營養(yǎng),不斷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愿九州永固,國泰民安。
讓我們一起在前人的基業(yè)上,共創(chuàng)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