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xiàn)實和理想
年輕人多半理想多于現(xiàn)實,必須二者調(diào)和才好。如果沒有理想,就沒有希望,沒有未來感,也就沒有前瞻性。如果理想太高,那是不切實際,光談理想,可能會處處碰壁而頭破血流,結(jié)果常常會覺得懷才不遇。有許多知識分子非常 ,就是不得志,處處失意,到這個環(huán)境,到那個團體,都覺得這個地方不對,那個地方不好,只有他們是最好的,可是任何團體都把他們當(dāng)成難以相處的人。他們可能是最 的,卻英雄無用武之地。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為眼光太高,沒有辦法與現(xiàn)實配合,也就是與現(xiàn)實脫節(jié)。
學(xué)佛的年輕人應(yīng)該理想與現(xiàn)實兼顧,因為我們現(xiàn)在所受的、所遇的,都是過去所帶來的業(yè)報。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改良社會,改變環(huán)境,就必須付出努力。不努力而要求環(huán)境適合理想,可能得來更多的苦報,結(jié)果是苦多于樂,失意多于得意。人家若問在那里得意?是處處失意。為什么?因為眼高手低,不切實際。這點希望諸位年輕的同學(xué)們要了解,要記得。
二、感情和理智
感情和理智也是非常難以選擇的。太理性則冷漠不近人情,太感性則沒有原則。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付出感情時必須帶著智慧。
六波羅蜜中的般若波羅蜜即智慧度!缎慕(jīng)》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谷巳魶]有智慧,會一輩子痛苦,人家的問題都變成自己的困擾,自以為很熱情,但到最后卻是最糟糕的人,因為你熱情對人家,人家不一定熱情對你。所以,不論愛情、親情、友情和道情,道情是修行人之間的感情,一定要與理性配合,不與佛法智慧相應(yīng)者不稱道情,我們在處理任何事情時,都必須以清涼的智慧作依準(zhǔn)。特別是自己的問題,更需要以理性來處理;對他人的問題,則不妨以感性的慈悲來處理。我常說我們要以慈悲來處理他人與我之間的事,以智慧來處理我自己的事。
智慧不是理性,理性可能是智慧,但智慧高于理性。我們要講理智,便是要慈悲和智慧并用,不過兩者兼顧往往是很難的。
天辛大師說:佛在《遺教經(jīng)》里講到,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是快樂。一個知足的人躺在地上都覺得快樂的,沒房子沒地,躺著也是快樂的;不知足者,雖住天堂,猶是憂惱。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