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洪進 徐衛(wèi)兵)喊山歌,是長陽山歌的特色,喊歌者以幾乎用高八度的邊音假嗓把歌聲從口中送出,是一種高亢有山區(qū)民歌。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高家堰鎮(zhèn)一位91歲的土家老漢,唱歌為樂,唱歌健身,已喊了88年山歌,如今,年逾9旬的他依然喊歌不止,成為土家山寨最長壽的“歌王”.這位被稱為“土家歌王”的老人,就是高家堰鎮(zhèn)魏家洲村9組的楊應時。
1924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楊應時出生在一個土家族“響匠之家”(農村民間藝人)。在土家山寨每有紅白喜事,“響匠們”就會去表演節(jié)目,他們喊山歌、打鑼鼓,吹嗩吶,跳花鼓舞。楊應時3歲便開始跟著父親學“響匠”手藝,他特別喜愛的是喊山歌,他天生好嗓子好記憶,學一首會一首,唱一調會一調,從此,楊應時與山歌結下了不解之緣。
8歲時,楊應時被送去讀私塾,他白天讀《三字經》、《千家詩》,晚上回家繼續(xù)學山歌,從不間斷。3年私塾讀完,他已能開始學著自編山歌了。
讀初小期間,楊應時把他學到的山歌教給同學們,帶出了一批喜愛山歌的弟子。他的歌唱,受到了人們關注,1946年,他被聘為青天鄉(xiāng)中心小學當音樂教師。但好景不長,由于校長克扣教師糧響,楊應時滿懷義憤,便作山歌反抗:“前生作了惡,今生來教學,兒女無衣穿,老婆打赤腳,校長心真壞,教員沒法活”,就這樣,楊應時被開除了。
解放后,以山歌聞名的“響匠”楊應時被選為車溝村村長,并與同齡的村婦女主任王代英結為夫妻。1956年9月,他受聘木桐坡小學任教,從此走上基層教育崗位。在他任教的24年里,始終不忘用山歌來歌頌黨和政府,并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新山歌,歌頌新時代的變遷。
退休后,楊應時更是以喊歌為樂,以唱歌養(yǎng)身,喊山歌喊出了癮。那里舉辦文藝活動,他都要去參加表現一番。2006年8月,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舉辦首屆“清江放歌-土家歌王擂臺賽”,82歲的楊應時與兒子楊六一組合,演唱了《川號子·不為賽歌我不來》:“金秋送爽桂子開,土家歌手賽擂臺。身穿羅裙衣,腰系紐絲帶。縱情放歌,激情滿懷。懷滿懷,不為賽歌我不來……”被評為優(yōu)秀土家歌手。
2011年4月,位于高家堰鎮(zhèn)的丹水漂流景區(qū)舉辦“江湖怪才戲丹水”文化活動,87歲的楊應時得知后堅持要參加演出,并表演了薅草鑼鼓和高亢山歌,受到游客熱烈歡迎。
2013年高家堰鎮(zhèn)舉辦文化鬧年活動,楊應時上臺演唱《四川下來12灘》,被湖北電視臺錄制上了《壟上行》頻道。
2013年6月,長陽“清江清風故事會”啟動儀式在高家堰舉行,90歲的楊應時專程趕去,又講故事又唱山歌,成為活動的一大亮點。
楊應時的山歌字正腔園,高亢宏亮,他經常唱的曲牌有:兩聲子、四聲子、簡歌子、南腔、茶葉白、花兒嬌、依南腔、白調、皆腔、三條彎、龍擺尾、婆子轉天、下山虎、六月太陽天、倒板井、十繡、十想、長聲號子、十姊妹等。
喊山歌,講故事,打鑼鼓,寫文章,是楊應時一生四大愛好,也是他的健身之道。2013年正月十五,兒女為楊應時與老伴王代英舉辦90歲生日壽宴,在生日宴上,楊應時也沒忘唱山歌,他邊打鑼鼓邊喊《依南腔》:“老漢今年89,謝黨為我添福壽,豪情滿懷放歌喉,唱著山歌跟黨走”。
2014年3月2日,在高家堰鎮(zhèn)文化站,站在記者面前的楊應時依然精神煥發(fā),神清目明,表演的山歌依然高亢動人。歌唱之后,楊應時拿出厚厚的幾疊書稿向記者介紹:他一生共搜集整理山歌民歌13冊1500多首,不僅能唱老山歌300多首,還自編新山歌500多首;搜集民間故事200多個。2007年,楊應時被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評為“民間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傳承人”,2009年,被宜昌市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優(yōu)秀傳承人”.(圖為劉洪進攝)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