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官話方言包括哪些? 正宗的漢語在哪個。
官話方言包括哪些?中國有八大官話方言,主要在戰(zhàn)國七雄版圖之內(nèi),以及東北、西南和西北。其中,八大官話分別是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東北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和中原官話。我就不妨把所有官話省份都列出來——北京、天津、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陜西、安徽、江蘇、湖北、甘肅、寧夏、四川、重慶、貴州、云南。中國34個省級地區(qū),官話地區(qū)占了一多半,有19個。另外,嚴格來說青海和新疆也有大片區(qū)域的官話地區(qū),青海有中原官話,而新疆有蘭銀官話和中原官話。這樣一來官話方言地區(qū)就是21個,這就基本三分之二了。而例如內(nèi)蒙則是官話和晉語都存在的省份。西藏主要是藏語和普通話(普通話全國通行,非某一地本地方言)。山西以晉語為主,也有中原官話。湖南以湘語為主。上海、浙江是吳語。福建主要是閩南語。江西主要是贛語。廣西主要是白話(粵語),也有客家話和桂柳話(屬西南官話)。廣東主要是粵語,不過潮汕話(隸屬閩南語)和客家話都并不比粵語人口少多少。臺灣主要是閩南語,雖說臺灣腔的國語和普通話有點區(qū)別,國語在臺灣本土化了,但依然是通用語,并不能說是臺灣本地方言。再就是海南主要是瓊語(屬于閩南話)。剩下就是香港和澳門了,主要是粵語。再就是有些省份和自治區(qū)還有非漢語的少民語言,我就不多提了(本問答主要談漢語)。
所以,官話方言通行21個省級地區(qū),而且因為普通話是通用語的關系,各種官話方言,比如河南話、四川話、東北話,這樣的官話地區(qū)方言,(扣除個別冷僻俚語)全國都能聽得懂。而除了官話方言,中國其他七大方言(不能互通),分別是晉語、客家、閩南語、贛語、粵語、湘語和吳語。雖說這七個也稱為“大”方言。但很多僅僅通行一兩個省,甚至某些東南省份其實有兩三種不能互通的方言,比如廣東的粵、客、潮汕、雷州(潮汕話和雷州話都隸屬閩南語)四種。而閩南語實際上是內(nèi)部也并不互通的一個語支。十里不同音,隔縣不互通就是閩南語的基本表現(xiàn)。
所以,要比正宗的話,答案當然只能是占中國省級地區(qū)三分之二的官話方言,才應該是正宗漢語。晉語和六南方言相比起來就不那么正宗了。
以上,基本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以下,再追加一些說明,這些說明也是我歷來否定X語吹的很多直接證據(jù)。絕大多數(shù)都是鐵證,無法否定。(以下和本問答直接關聯(lián)不大,可以跳過)
中國自古各地就都存在不同方言。例如當今中國有八大方言(官話方言、吳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湘方言、贛方言、晉方言),官話方言分八大官話(中原官話、冀魯官話、北京官話、膠遼官話、東北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每個官話方言還有一個省或者幾個城市大小的子方言區(qū),而每個子方言區(qū)之下還有一兩城市大小的小方言板塊。是什么造成了每個緊鄰的城市甚至緊鄰的縣的方言都有區(qū)別?相對固定的定居以及本地古語的傳承。
所以我重申,古代各地都是有不同方言的。證據(jù)多的很,比如 一書成書于漢朝。比如《切韻》序,也證明了各地方言都不同,南北方言差異很大。所以,一個最基礎的事實,中國自古至今,在國語普通話之前沒有統(tǒng)一的全民通用語。
尤其是在沒有現(xiàn)代通信,沒有現(xiàn)代媒體,沒有現(xiàn)代交通,沒有現(xiàn)代教育的古代。統(tǒng)一全國方言和消滅某地方言,都是做不到的。(除非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一個不留,全部屠殺干凈。而歷史上有這種記載嗎?沒有。畢竟,征服戰(zhàn)爭的目的是為了統(tǒng)治當?shù)厝嗣瘢皇菤⒐饬水數(shù)厝,再自己去種田的。)至今長江中下游的長江,依然是官話方言和六南方言的天然分界線。
除了戰(zhàn)爭和移民不可能消滅被遷徙地方言以外,移民并不能完整帶去移民原籍方言。闖關東,山東話消滅東北話了嗎?有部分影響而已。明初洪洞移民,晉語重塑官話了嗎?京冀魯豫這幾個被遷徙省份,方言還是各有區(qū)別的。湖廣填四川,湖北和四川到都是西南官話,但沒差異嗎?四川話和重慶話都不同,別說湖北話了。
那衣冠南渡,就可以消滅當?shù)胤窖粤?也不可能,除非移民有較為完整的社會結構(從皇帝到官僚,從軍隊到平民),才會有較大的改變。比如衣冠南渡主要的被遷徙地,南京和杭州。如今,南京是江淮官話區(qū)。而杭州受南宋150年歷史的影響,導致了杭州話和周邊吳語區(qū)都存在較大區(qū)別,形成杭州城區(qū)大小的方言島。杭州話,又被叫做江南官話。
還有,說起衣冠南渡。古代漢人從秦漢開始是有南遷的。但是一個最基礎的問題,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今,有能力長途遷徙的永遠是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留在原籍。某些南方人一提起五胡亂華,就說北方漢人死光了。真死光了十六國之間打的什么呢?爭的什么呢?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如果五胡十六國時期對漢人有高比例死亡,形成漢人比少民少的環(huán)境,以至于到了古漢語無法在中原傳承的地步。那么,北魏孝文帝的全盤漢化是為了什么呢?還不是漢人太多,漢人門閥世家勢力太強,全盤漢化是為了更容易的籠絡和統(tǒng)治漢人?山Y果呢?結束北朝少民皇權,并統(tǒng)一中國的隋唐還是漢人王朝。中原要漢人少,哪能做到?所以,漢語如何沒有在中原傳承?
何況,我還有幾個鐵證。比如。以分子人類學來說。漢族的主體基因是O3,而全國各省漢族O3比例都在60%左右。區(qū)別無非是南方個別省只有50%多點,而中原(黃河中下游/華北)某些省接近70%。也就是說,無論哪個省的漢族大部分都是炎黃的直系后裔。(4600年前龍山文化出土的古人骨Y基因檢測,只有O3。龍山文化遍及黃河中下游的關中平原和華北平原,年代和炎黃時期相當。)所以,某些X語吹,不要說什么北方漢人某某時期死光了之類的話。誰都有家鄉(xiāng)情節(jié),你說你家鄉(xiāng)話唱歌好聽,隨你。我用我家鄉(xiāng)話讀各種古詩還一樣押韻呢。非說別人說的家鄉(xiāng)話是胡語,非說別人是胡人,這就沒意思了。而這種侮辱性的觀點,也是我挖掘各種鐵證來研究相關話題的原因。為了反駁X語吹的。
再提一個,姓氏人口的案例。一,孔姓。主要為孔子后裔的孔姓,北宋時期山東孔姓占全國孔姓的63%,而至今山東孔姓依然占全國的61%。二,呂姓。源于呂國和齊國(呂尚 姜子牙)的呂姓,主要定居點還是在呂國舊地南陽,以及齊國都城淄博附近。三,魯姓。主要出自魯國的魯姓,至今40%的魯姓人口定居在山東和安徽兩省。所以說,漢人是有南遷,但大多都在原籍。
還有,很多X語吹,常說南方天高皇帝遠,不會被元清兩代的蒙古人和滿人同化。那我就奇怪了,為什么長江是官話方言和六南方言的天然分界線呢?元清不是全國性政權嗎?何況西南云貴川那可是地處云貴高原啊,為什么西南也是官話。東南就不是呢?
我有答案。首先,不是元清改變了漢語。
元朝官方語言是蒙古語,而官方文字呢?蒙文,而且是八思巴蒙文。秦始皇做到過書同文。而元朝推行的八思巴蒙文有幾人知道? 的冷知識。而八思巴蒙文,別說漢人不接受,蒙元滅亡之后,蒙古人都用回了之前的回鶻式蒙文。所以,蒙元統(tǒng)一文字都做不到,會改變?nèi)珖恼Z言? 不可能。
再者,提到元朝,也要順道提一本書《中原音韻》,這是元朝時期曲作家周德清為了作曲而寫的書。這本書和隋朝陸法言的《切韻》有幾個類似的地方。一,都是民間作品,都不反應政府行為。陸法言寫切韻的時候已經(jīng)被免官(《永樂大典》成書之后,謝縉才被“灌”死。而司馬遷受了宮刑依然要寫《史記》,所以陸法言被免官后寫切韻,足以證明切韻和隋朝政府沒有任何關系)。而周德清上下幾代都未仕官元朝。二,都屬于工具書,一個是詩詞工具書,一個是戲曲工具書。而并不代表政府推行的語言。更不能證明當時有統(tǒng)一的通用語標準。三,兩本書都不能否定當時各地有不同方言。都不能反應各地方言的不同。都只是為了填詞作曲方便而作的工具書。
而清朝呢?首先,滿清入關也有很多屠殺,比如最知名的,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這都在南方。而全國也有數(shù)十個屠殺被記載,南北差不多。但是,我前面提到過,征服戰(zhàn)爭的目的,是為了統(tǒng)治和奴役被征服地的人民。所以,不管元朝還是清朝,都沒把中國的農(nóng)耕文明,變成游牧文明。漢人依然高比例存在。這就是經(jīng)歷了兩三百年的清朝,滿族人口至今只有一千萬,不足漢族百分之一的原因。
其次,是漢族和漢語在不斷擴張。
只不過,漢語擴張的方式并不相同。漢字屬于表意文字。而并不是表音文字。所以,朝鮮語、越南語和日語,都曾經(jīng)全盤使用漢字。口語含義和字義相結合就是了。
漢語,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在文字上有了第一次統(tǒng)一——書同文(而口同語,始于國語普通話)。因為書同文的關系,秦漢之后的中國,文字上是統(tǒng)一的,但是因為表意文字的關系,文字的統(tǒng)一無法消滅嶺南的百越口語。
而以戰(zhàn)國七雄版圖為基礎,為何漢語向東北和西南擴張的結果是產(chǎn)生可以和中原互通的東北官話西南官話,而向東南卻是六南方言呢?
原因也并不復雜;趦煞N文字的兩種口語不會融合;谝环N文字的兩種口語才會融合。
因為書同文的關系,六南方言區(qū)的百越原住民沒有機會發(fā)明文字或者被消滅了已有的文字。而且秦漢之后對東南沿海實行了和中原一樣的統(tǒng)治(郡縣制)。而漢人南遷后和當?shù)匕僭皆∶裰饾u融合,所以六南方言是漢字為基礎多種百越口語和漢語融合的產(chǎn)物。這就是為什么六南方言不能和官話互通。六南方言之間不能互通。甚至某些方言內(nèi)部都無法互通的原因。
而漢朝開始,對其他一些區(qū)域。比如西南的云貴地區(qū)則保留了一定的少民自治。至今云南和貴州都有很多少民自治區(qū)自治縣。而歷史上這些區(qū)域的少數(shù)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語言,更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漢人和漢語到達這些地區(qū)之后,漢語和少民語言因為基于不同文字的關系,沒有高度融合,頂多產(chǎn)生一些借詞和俚語。所以,漢語在西南整體上還保留了原來的樣子,西南官話可以和中原互通。
還有,我還可以舉例來證明。為什么基于兩種文字的兩種語言不會互相融合。比如,我們自中小學就在學習英語,哪怕英語再流利,也僅僅是同時會兩種語言,這是雙語狀態(tài)。兩種語言之間頂多有一個借詞影響,而不可能高度融合。香港受英國統(tǒng)治了130年,香港話無非是有更多的英語借詞而已。而不會變成英語。
所以,蒙元的統(tǒng)治也一樣的。漢語基于漢字,滿語基于滿文,蒙古語基于蒙文。頂多頂多一個借詞影響。就好比滿族遺老 金啟孮,寫過一個滿語影響漢語的文章,可是說來說去,都沒有超脫借詞的范疇。他筆下的北京老太太說一句話夾雜幾個滿語詞匯,就和香港人說句話夾雜幾個英語詞匯一樣的,借詞而已。
而且,這些滿語借詞,早就在普通話里消滅了。中央都有人想把NBA這樣的借詞改成純漢字的。滿清滅亡一百多年了,除了個別老北京的北京話,有幾個人張口就能想到滿語借詞?除了一個沙琪瑪我是不知道什么了。那些格格貝勒之類的借詞。漢語里本來就有公主和王子。(到是英語借詞我能隨口說來幾十個。借詞,并不改變漢語的正宗性)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