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糧上網,激活傳統(tǒng)農業(yè)深度謀變——
聯通糧食生產的上下游,把市場變化的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供給和需求兩端
聯通省內外,實現四川糧食的“買全國”“賣全國”
吸納金融、科技、農業(yè)、營銷等多個領域參與,曾經靠農民單打獨斗的農業(yè)正進入深度分工、延伸拓展、協(xié)作推進的新階段
盛夏,川南內江,出城放眼四望,到處是碧綠的稻田。
變化,藏在不變的風景中。以市中區(qū)永安鎮(zhèn)石板村6社村民魏榮華為例,今年,他家的5畝水稻,全部換成了新品種“內5優(yōu)306”。
種植方式在變。今年,魏榮華首度放棄化肥,為稻田“喂”有機肥。
經營思維在變。今年,石板村熱熱鬧鬧舉辦了首屆插秧節(jié),玩起了網絡直播,目的是借此打造“憶常心”生態(tài)稻米品牌。
系列動作背后,是傳統(tǒng)農業(yè)的深度謀變。
去年6月,“川糧網”在內江注冊落地。它聯通糧食生產的上下游,把市場變化的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供給和需求兩端;聯通省內外,實現四川糧食的“買全國”“賣全國”;同時,還吸納金融、科技、農業(yè)、營銷等多個領域參與,曾經靠農民單打獨斗的農業(yè)正進入深度分工、延伸拓展、協(xié)作推進的新階段。
換稻種、換肥料、換思維、換格局、多主體……以川糧上網為契機,四川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棋局,落下關鍵一子。
打造“傳感器”:通過市場力量,有效聯通供給和需求兩側,將市場需求第一時間傳遞給農民,反向引導農業(yè)及時調整供給結構
地處川南丘陵,石板村是典型的農業(yè)村,“大春種水稻玉米,小春種小麥油菜”。
“調,為啥要調?”說起調整種植結構,今年69歲的魏榮華一臉懵,在他的印象中,自己從記事開始,當地就是這么種田的。
“咋調,向啥方向調?”接下來這個問題更是魏榮華沒有想過的,除了水稻小麥,他還能種什么?
轉折點出現在今年。春節(jié)后,剛到要育秧的時節(jié),當地合作社向農民承諾:凡種“內5優(yōu)306”等優(yōu)質稻的,收購價在國家托市收購價基礎上保底加價15%,有機種植再提價10%。
魏榮華盤算,有機種植產量雖略減,但每畝起碼要多掙200多元。他坐不住了,大膽決定:換稻種!
從今年開始,在四川,千千萬萬個魏榮華一樣的農民作出了同樣的選擇。而這背后,有一個重要的推手——川糧網。
作為全省首家以PPP模式組建的糧油電商公司,川糧網架構與眾不同:在省糧食局推動下,四川糧油批發(fā)中心攜手隸屬內江國資公司的綠禾糧油食品,再引入第三方混合所有制企業(yè)北大荒米業(yè)。
商業(yè)模式也不同。川糧網包括B2B大宗貿易平臺、B2C模式的“優(yōu)產到家”APP客戶端以及O2O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之所以選擇落戶內江,一是因為區(qū)位,內江地處成渝之間中心位置,200公里范圍內坐擁上億人口大市場;二是因為基礎,內江是全省7個放心糧油工程試點市之一,糧農生產銷售的基礎很好。
某種程度上,川糧網就像一枚傳感器,不僅隨時感知搜集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同時傳遞給供給端。
在川糧網的帶動下,內江市農業(yè)生產結構正悄然生變。原來“我種什么,你就收什么,市場就賣什么”,一躍變成了“市場需要什么,農民就種什么”。
內江市農業(yè)局負責人透露,今年將建設打造優(yōu)質水稻示范區(qū),重點推廣“川優(yōu)6203”“內5優(yōu)39”等新品種,優(yōu)質稻面積穩(wěn)定在71萬畝以上,到2020年增至102萬畝以上,占當地水稻種植面積的8成以上。
從追求產量N連增到追求優(yōu)質品牌,正是四川糧食產業(yè)努力新方向。今年,我省力爭優(yōu)質稻達1600萬畝以上。川糧網與省農科院攜手推進“川米優(yōu)化工程”,加速重塑“川糧”形象。
“傳感器”信號還延伸到全國。川糧網目前已與黑龍江、湖北等十余省市糧食主管部門達成雙向合作意向,5月,黑龍江糧食局1500噸大米入川。
“通過需求反向與黑龍江在玉米種植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彼拇ㄊ〈Z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曉松介紹,黑龍江玉米入川,不僅將彌補四川一級、二級玉米的巨大市場缺口,平臺還與上下游共建綠色養(yǎng)殖生態(tài)鏈,實現產銷雙贏。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