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后,即北宋英宗皇后,宋神宗的母親,小名滔滔,史稱宣仁圣烈皇后,1085年―1093年臨朝稱制。勛戚之后,宋仁宗皇后曹氏是她的姨母,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人。
《宋史·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傳》評價她:“臨政九年,朝廷清明,華夏綏定……人以為女中堯舜。”堯和舜,都是傳說中的上古賢明君主,“女中堯舜”的評價之高,不言而喻。
1、平定立儲危機
元豐八年(1085年)二月,宋神宗病危,宰相王珪率宰執(zhí)入見,請求立儲,由皇太后同聽政。神宗已說不出話,只是點頭首肯。王珪他們所說的皇太后即指神宗的母親英宗高皇后。高太后出身將門,曾祖為北宋樞密使曹彬。
等到退出宋神宗臥室后,宰相王珪等人跪在高太后面前,要求她處理朝政。高太后慌忙躲避,但宦官張茂則對高太后說:“太后應當為國家社稷著想,不應竭力逃避責任。”于是高太后同意垂簾聽政。
三月一日,高氏垂簾聽政,宣布立神宗第六子趙煦為皇太子。高太后知道大位更迭在即,一方面命侍衛(wèi)禁止神宗的兄弟雍王趙顥和曹王趙頵隨意出入皇帝的寢殿,一方面暗地讓人按十歲孩子的模樣縫制一件黃袍。盡管趙顥和趙頵也是高太后所生,但她在皇位傳遞上顯然主張父死子繼,而不像太祖之母杜太后那樣希望自己的兒子一個個都當皇帝。
在神宗彌留之際,另一個宰相蔡確與職方員外郎邢恕密謀,準備擁立趙顥或趙頵,由邢恕去找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繪兄弟,高公繪一口拒絕:“你這不是陷害我們高家嗎!”蔡確、邢恕見謀立不成,反咬高太后要立趙顥。
五日,神宗去世,趙煦即位,年僅十歲,此即宋哲宗。高太后在哲宗即位典禮上向群臣特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子繼父業(yè),其分當然!”在其后九年里,她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順利地完成了皇位的交接。
太皇太后臨朝稱制,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
2、元祐更化
神宗去世,司馬光從洛陽進京奔喪。衛(wèi)士見到他,都致敬行禮。老百姓在道路兩旁歡迎他,高喊著:“無歸洛陽,留相天子,活我百姓!”高太后派使者問他當務之急,他上了好幾篇奏札,歸納起來,一是廣納諫言,一是廢除新法。
高太后一向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對兒子宋神宗大力推行新政非常不滿,不過,按照中國的宗法制度,成年的皇帝主政,即使是親生母親皇太后也不可以干政。
高太后垂簾聽政后,立即起用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她先是召回被變法派排斥在外的老臣司馬光。隨后,高太后廢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將因為不支持新法而被下放貶謫的舊臣都召回京師,分別重用,這其中就有一直被貶斥在外的蘇軾。
司馬光上臺后,把變法的責任都推給王安石,攻擊“王安石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變亂舊章,誤先帝任使”;接著全盤否定了新法,誣蔑新法“舍是取非,興害除利”,“名為愛民,其實病民,名為益國,其實傷國”。新法大部廢除,舊法一一恢復。司馬光在宋神宗變法時隱居洛陽達十五年之久,他廢除新法之徹底,不能不說他受到了自己數年來政治上郁郁不得志情緒的影響。
然而,高太后卻不僅一味信任司馬光,委以重任,還在司馬光病死后,將其反對變法的措施執(zhí)行到底,并起用大批保守派人物如文彥博、呂公著、范純仁和呂大防等人。這就是歷史上的“元祐更化”。
3、宋朝最安樂的時代
高太后雖然屬于保守一派,但卻有十分 的執(zhí)政才能。她執(zhí)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因此這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也十分繁榮。這也是宋朝最后一個國勢較強的時期:經濟繁榮,天下小康,政治清明。
宋朝的這種政治局面對于夙敵遼國起到了震懾作用,遼王戒其臣下,不要再到宋遼邊境挑畔,說:“南朝又恢復了仁宗時代的政策了”。
高太后本人十分地注意節(jié)儉,下令散遣修京城的役夫,減少守衛(wèi)皇城的兵卒,停止了皇宮的建設工程,還停止了其他一些浪費民力的項目。高太后還告誡京城內外都要免除苛斂。她汲取五代時期封建倫理道德的淪喪,權臣武將跋扈橫行甚至弒上篡位的教訓,在加強中央集團權的同時,特別注重宣揚儒家的封建禮教倫常觀念,社會上也形成了一種“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潮,即程朱理學。
高太后“以復祖宗法度為先務,盡行仁宗之政”,盡量與民生息。她治下的九年,史稱“元祐之治”,被認為是宋朝天下最太平、百姓最安樂的時代,堪比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貞觀之治”。
元佑八年九月高太后病故,享年六十二歲,朝野哀痛。
《續(xù)資治通鑒》載:“臨政九年,朝廷清明,華夏綏害。杜絕內降僥幸,裁抑皇親私恩,文恩院奉上之物,無問巨細,終身不取其一.人以為女中堯舜”。
《宋史》載:“臨政九年,朝廷清明,華夏綏安,杜絕內降僥幸;文思院奉上之物,無問巨細,終身不取其一,人以為女中堯舜。”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