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好了!我中了!”
這是《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中,范進中舉后的喃喃自語。每次看到這句話,我們腦海中會浮現(xiàn)范進披頭散發(fā)、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瘋癲之態(tài)。
范進,原是比較老實、勤學苦讀、受人欺侮的窮書生。自12歲應考,連續(xù)考了20余次,還是一個童生。最后一次應考,他實際年齡已經(jīng)54歲,名冊上寫的卻是30歲?荚嚹翘,范進第一個交卷。主考官周進也是苦讀出身,見范進面黃肌瘦,胡須花白,寒冬天氣還穿件麻布大褂,凍得瑟瑟發(fā)抖,不由動了惻隱之心,便用意看他的試卷?墒沁B看兩遍,還不解其意,直到看了3遍,才知是“天地間最好的文章,真是一字一珠”。不等各卷匯齊,便取范進第一名。
范進中了秀才,還要去參加鄉(xiāng)試,找丈人胡屠戶借錢,卻被罵得狗血噴頭。胡屠戶罵他:“你中了相公,就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趁早收了這份心!”范進只好向相親鄰里借了盤費,瞞著人去城里應試。
考試回來時,家里已斷糧3天。胡屠戶知道后,又將他罵了一頓。
等到發(fā)榜那天,因為家里沒米下鍋,范進抱著一只老母雞,出門上集市上去賣。
剛出門不久,報喜的人來了,說范進考中了舉人。
由于范進參加了那么多次考試,都沒有成功,范進的母親也不敢輕易相信。還是又來了幾個報信的人,她這才相信了這件事的真實性,急忙拜托了人去鎮(zhèn)上將范進找回來。
而這個時候的范進還抱著那只老母雞,在集市上找買家,卻突然得知了自己已經(jīng)考中了舉人,竟然激動得撒手就暈倒了。
還是路人給他喂了幾口清水,這才重新叫醒了他。醒來的范進竟然在鬧市中央手舞足蹈,并大聲的說著:“中了,中了,我中了!”
緊接著,他又向鎮(zhèn)子里人多的地方跑去,嘴里不斷的重復著自己中了的好消息。
眼看著范進已經(jīng)處于發(fā)瘋的邊緣了,身邊的人也非常的著急。但是范進現(xiàn)在身份已然不一樣了,他們也不敢貿(mào)然行動。
范進的母親和妻子非常著急,有人出主意說:“范老爺因歡喜過度,痰迷心竅,只要他平日最懼怕的人打他一下,說‘你不曾中’,他一嚇,把痰吐出來,就明白了!”
眾人都說要胡屠戶打他的女婿?墒呛缿魹殡y地說:“如今中了老爺便是天上的星宿,打不得啊!”
鄰居見他如此,便挖苦他,催促他。胡屠戶違拗不過,喝了酒,壯壯膽,拿出平日的兇惡樣子,對著正在發(fā)瘋的范進,大罵一聲:“該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
一巴掌過去,把范進打倒在地。眾人一齊上前,替范進抹胸口,捶背心,忙了半晌,范進才漸漸喘過氣來,睜開眼,不瘋了。
胡屠夫害怕范進生氣,接連解釋說:“文曲星大老爺,我沒有其他的意思,只是想將你從瘋癲中喚醒。之前的得罪之處,還請大老爺原諒。”
看著胡屠夫不斷的向他賠禮道歉,范進這一刻感到了心滿意足。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將要就此改變,從今以后再也沒有人敢隨便的欺負他了,哪怕是他的岳父也不行。
那這舉人在當時到底是什么地位?竟然使得周圍的人全部改變了自己的態(tài)度,對于曾經(jīng)最看不起的這個酸秀才如此尊重呢?
談起范進考得有多好、中了舉人是什么概念,就要先了解古代科舉制度及科舉選拔人才的嚴苛殘酷。
自隋唐推行“科舉制”后,到了明朝,科舉制度愈加完善,科舉制度對社會的影響也深入骨髓。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頒行科舉程式,將科舉考試分為四級——童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此后明清兩代基本沿用四級考試作為基本程序。清代沿襲明代科舉制度并對其進行了一些調(diào)整和補充,制定了中國古代最縝密、完善的科舉制度。
那么,科舉需要考哪些內(nèi)容呢?首先是小試,也稱童試。這是學子們正式進入科舉制度的第一關,它并不是一次考試,而是由縣試、府試、院試三次考試組成的。依次通過這三門考試的人才能成為生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秀才。范進54歲考中秀才,其實是才摸到科舉考試的門檻。
正式考試分為三個等級,即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每兩年或者三年舉辦一次,這三個考試的規(guī)格級別和嚴格程度逐級遞增。士子在通過鄉(xiāng)試后成為“舉人”。舉人由各地方提供一定的經(jīng)濟資助,至北京參加次年的會試。會試及第后則稱貢士。貢士再經(jīng)以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后根據(jù)成績排名分為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及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那么讓范進“瘋掉”的這個舉人有多難考呢?《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生活在清朝,當時每三年舉行一次的鄉(xiāng)試,一般情況下,全國也就招收四五百個舉人,那時候,在全省考試中名列前茅考才能成為舉人,有人做過統(tǒng)計,按照現(xiàn)在的高考招生數(shù)量計算,考中舉人的概率相當于清華北大錄取率的1/20。而范進從二十歲開始考試,到五十多歲才考上秀才,卻在第一次鄉(xiāng)試中就中了舉人,這不能不說是奇跡,實際上考中的機會確實微乎其微,范進考上只是僥幸,也難怪范進如此高興了。
那么對于范進來講,考中舉人以后有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呢?
首先,物質(zhì)條件改善
《儒林外史》原文記載:
“自此以后,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chǎn)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仆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范進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
原本還是一個總是在家中挨餓,到大街上賣老母雞的范進。在中舉之后驟然就成為了富家翁,丫鬟奴仆,米面錢糧竟是瞬間都有了。就從這里便可以看出來,考上舉人,對窮人家來說真真是個了不得的東西。
其次,社會地位提高
范進原本是一個窮困潦倒,被鄉(xiāng)里看不起的讀書人,社會地位低下。但當他中舉后,所有人的態(tài)度都改變了。連平日看不起他的老丈人胡屠戶,也開始尊稱他為“賢婿老爺”。鄰里街坊紛紛送來珍貴禮物,以示尊敬。這樣巨大的變化,對于一個被壓抑了數(shù)十年的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心理沖擊。
再次,擁有了特權
舉人可以免除賦稅徭役,這一點可是適用于整個家庭的,包括旗下的奴婢。在經(jīng)濟上政府也會給舉人補貼。此外,便是見官可不避,卻過堂不用刑,功名折抵。
最后,可以算步入了仕途
按清代科舉制度的規(guī)定,舉人已經(jīng)是正式的科名,具備做官資格,可以通過揀選、大挑和截取三種途徑任官,可以擔任的官職有知縣、州學學正、縣學教諭等州縣官學。
所以您看,雖然范進中舉的發(fā)瘋讓人覺得可悲又可笑,古時候讀書人的一生都在科舉之中沉浮,可是換到現(xiàn)代官場一看,擱誰誰不狂喜呢?
范進中舉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科舉制度的巨大壓力和影響。它不僅是一個簡單考試,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卻也可能讓人難以承受這新生。范進的故事正是最好寫照,F(xiàn)代人往往難以體會他的心路歷程,可換個角度想想,鑒古知今,這感慨也并非毫無道理。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