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知遠(895—948) 即位后改名為嵩,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家世貧寒,祖上及至父親劉琠都無事跡可言。
劉知遠小時候,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且多病多災,難養(yǎng)得很。大了之后,長成一副異相,面色紫紅,眼睛多白,有凝重之態(tài)。他家境貧寒,迫于生計,為人牧馬,有天,馬踐踏了廟田,僧人惱怒,將他綁起來揍了一頓。
面對這個戰(zhàn)爭連綿不斷的世界,劉知遠為改變自己的前途,走上了當兵吃糧的道路,投在李嗣源的手下。他上陣打仗勇敢,不久就被提升為偏將。李嗣源和梁軍進行德勝之戰(zhàn),戰(zhàn)斗打得激烈,參戰(zhàn)的石敬瑭突然馬甲斷裂,情況危險異常,劉知遠沖了上去,以自己的戰(zhàn)馬與石敬瑭相換,并斷后保護石敬瑭脫離了險境。事后,石敬瑭感激他,把他從李嗣源那里要了過來。
石敬瑭鎮(zhèn)守太原,時朝廷發(fā)生政變,唐愍帝被迫出亡,在道中與外出的石敬瑭相遇,一起進入屋舍密談。劉知遠為防出事,特派勇士石敢袖藏鐵錘相隨保護。結果兩下鬧了起來,劉知遠帶人闖了進去,將唐愍帝的隨從全部殺死,再次救了石敬瑭的性命。
兩次相救,劉知遠在石敬瑭面前逐漸大紅大紫,升為兵馬總管——馬步軍都指揮使。他治軍無私,不管士兵將軍一視同仁,使全軍上下一心。唐廢帝疑石敬瑭有反心,大軍進圍太原,他負責守城,把城守得固若金湯。
石敬瑭為擺脫困境,并使自己取得天下,想爭取契丹的支持,劉知遠和桑維翰力排異議,表示贊同。但當石敬瑭提出準備以稱子割地的條件去談時,劉知遠認為這樣做過于屈辱,反對說:“稱臣即可以,以子事父則太過分。厚賂金帛,足以讓其出兵。不必答應割讓土地,恐日后為中國大患,后悔莫及。”
石敬瑭不聽,劉知遠只能聽之任之。
契丹軍幫助石敬瑭粉碎了后唐的圍攻,在互相合作的過程中,耶律德光非?粗刈鲬(zhàn)有方的劉知遠,在和石敬瑭分手時,他特地關照說:“此將軍甚勇猛,沒大故切勿相棄。”
后晉政權遷移到開封,建有大功并受到契丹關照的劉知遠,和投降契丹的杜重威,同時被任為節(jié)度使。劉知遠恥于和杜重威一起受命,閉門不出,以此表示他的不滿。石敬瑭認為他居功自傲,目中無人,一氣之下要剝奪他的軍職。幸虧宰相趙瑩說情,另派大學士和凝登府宣諭,劉知遠才接受了詔命。
幾經遷職,劉知遠數年后被任命為太原 軍政長官,接管了這塊北方最重要的領土。他頗懂人情世故,到任后,公務不管,先忙著做了一件事:將當年揍他的僧人召來,好言撫慰。此事雖小,卻為他贏得了度量大的美名,獲得了當地的人心。
晉出帝子繼父位后,景延廣把持了朝政,以強硬的姿態(tài)和契丹交了惡。朝臣畏懼景延廣的權勢,都噤若寒蟬。身在太原的劉知遠,也沒向朝廷說半句話,暗中仔細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認為契丹的進犯將只是時間問題。由此,他積極擴軍備戰(zhàn),以確保河東地區(qū)的安全。
在他的苦心經營下,河東強冠諸鎮(zhèn),馬步兵共達五萬人。事情照著劉知遠的預見發(fā)生了,契丹終于打進開封,滅了后晉政權。
在契丹兵大舉南侵的過程中,劉知遠沒有作出任何軍事姿態(tài)去援助坐以待斃的朝廷。
耶律德光坐上開封龍廷,宣布改晉國為大遼國。迫于眼下的局勢,劉知遠派出使者王峻去開封,向耶律德光獻了賀表。耶律德光見后晉殘余勢力中 實力的劉知遠來賀,高興得不可名狀,稱之為“兒”,格外加恩,賜了他一個象征著 榮譽的木拐。
王峻帶著木拐回太原,途中的契丹人見了,紛紛讓道。
向耶律德光獻賀表,其實只是劉知遠的權宜之計,以爭取時間,觀望形勢的發(fā)展。過了一段時間,劉知遠看到:契丹不可能在中原長久地待下去,他們的掠奪政策和殘暴行徑,激起了中原民眾和各路軍隊的反抗,他們早晚會撤出中原。
此時,他的部下多要求他登上皇位,以此號令四方,招集各路“諸侯”。劉知遠沒有急于登位,他刻意為自己粉飾形象,揚言要出兵救晉出帝,把他接來太原,奉為君主。在他的集團骨干的挑動下,軍士們云集廣場,對主帥說:“今契丹攻陷京城,擄走了天子,以致天下無主。今能主天下者,唯有我王。宜先正位號,然后再出師也不晚。”
說罷,齊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內心激動的劉知遠,表面裝著鎮(zhèn)靜,讓人禁止士兵們這樣做,他責斥道:“虜勢尚強,我軍威未振,當先建功立業(yè)。你們士兵知道什么?”
士兵勸進無效,將軍又緊跟著勸,一勸再勸,郭威等人對劉知遠說:“今遠近之心,不謀而同,此實乃天意。王若不乘此取之,謙讓不居,恐人心離散,到時反受其咎。”
話說得有理,劉知遠同意了他們的看法。
開運四年(947),劉知遠登上了皇位。為收攏后晉官民之心,他表示繼承的是晉高祖的事業(yè),宣布將開運四年改為天福十二年。他一上臺,就明令宣示,以契丹為敵。他下令:“各地為契丹搜刮錢財之事,立即停止;晉臣被迫為使者的,不予追問;各地的契丹人,全部處死。”
劉知遠的登位,對中原反契丹的浪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耶律德光在開封再也坐不住了,留下他的舅舅蕭翰守開封,自帶著文武百官及后晉降官撤向了北方。
耶律德光前腳剛走,劉知遠后腳就向中原進軍了,他指揮大軍,攻伐依附契丹的勢力,掃蕩割據的“諸侯”,進展順利。
蕭翰面對契丹在中原已大勢已去的局面,無心戀棧,他找來唐明宗的兒子李從益,立為傀儡皇帝,以對抗劉知遠政權,自己返歸北方。
劉知遠進抵洛陽,派人前往開封秘密處死了李從益。隨后,他帶著軍隊開進了開封,宣布以開封為東京,改國號為漢。為穩(wěn)定新政權,他下令:所有契丹任命的官員,不論大小,一律安于原位,不得變更。
登位僅一年,漢高祖就染上了重病,臨死前將兒子劉承祐托付給了蘇逢吉、楊邠、史弘肇、郭威四個顧命大臣,說:“我氣息微弱,不能多言。承祐幼弱,后事托在卿輩。”
李皇后(?—954) 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父親是普通的農民。
生在農民家庭的李氏,盡管從小干粗活,但人長得可以,在莊戶人家中算得上是個出挑的姑娘。
姑娘出挑,自然招眼,本地軍隊中的士卒劉知遠,暗中看上了她。劉知遠只是個低微得不能再低微的小兵,因參軍前放過馬,入伍后依然被長官派去牧馬。他看上李姑娘后,自知根本沒條件去提親,但又不甘心放棄,于是決定學著兄弟們的樣——搶。一天夜里,他破門而入,劫走了李姑娘。
面對這兵卒即盜的世界,李姑娘在掙扎了一陣后,沒作更大的反抗,盡管不愿意,但還是順從了這個士兵。生米煮成熟飯,談不上什么婚禮,李姑娘就成了劉知遠的糟糠之妻。
李氏本來是嫁雞隨雞,一點也沒想過將來怎么辦?蛇^著過著,兩口子還算合得來。過著過著,丈夫竟出息起來了: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卒,漸漸升為了將軍,變成了晉高祖的紅人,后來做了太原的 軍政長官。
妻以夫貴,當初被搶來的李氏,隨著丈夫的顯達,被封為魏國夫人,并為丈夫生下了一個兒子(后來的漢隱帝劉承祐)。
忠厚善良純樸的李氏盡著自己的心,做著賢內助,幫著丈夫經營他們共同的事業(yè)。丈夫在太原稱帝后,為讓軍隊忠于自己,提高戰(zhàn)斗力,準備大賞將士。但苦于庫藏太少,想搜刮民財,以充賞資。李氏不同意這討好軍隊卻有失民心的做法,對丈夫說:“今憑河東起兵,且稱為義兵,而民眾未得任何實利卻被先奪去財產,此完全違背了新天子救民的意思。今宮中財產,妾愿意全部拿出,以為勞軍所用,雖不豐厚,但人將沒怨言了。”
劉知遠聽從了夫人的勸告,付之實施。
李氏的恩德傳了出來,當地民眾大為感動。
劉知遠感激結發(fā)之妻忠言相告,感激她慷慨大度,感激她多年患難與共,把她立為皇后。
皇后沒做上一年,丈夫撒手而去,兒子繼了位,李皇后成了李太后。
太后是朝廷最尊貴的人,她的親戚沾著榮光,紛紛謀求高官厚祿。李太后為娘家人著想,順便幫了他們。他們得隴望蜀,竟干預起朝政來。
新帝年紀輕,還不到二十歲,喜歡和一班奉承他的近臣郭允明、后贊及太后之弟李業(yè)等游玩,把國事當兒戲。李太后看不慣兒子,多次教訓他,說不能如此。一次二次,漢隱帝忍著,次數多了,他惱了,沖著母親說:“國家之事,外有朝廷管著,太后不該多言!”
李太后在朝內享有盛譽,顧命大臣郭威在去鎮(zhèn)守北方前,對漢隱帝語重心長地說:“太后跟先帝日久,經歷過許多天下事。陛下有事,宜遵從她的教誨而行。”
漢隱帝不聽,時間一長,覺得這些顧命大臣太討厭,太倚老賣老,太不把他當回事。在郭允明等人的挑唆下,他利用顧命大臣的內部矛盾,起了殺心,要將留在朝中的楊邠、史弘肇除去。他作出決定后,告訴了李太后,裝著征求意見。碰過兒子釘子的李太后,婉轉地說:“這是大事,應當與宰相商議。”
站在一旁的李業(yè)插嘴說:“先帝平生有言:朝廷大事不可和書生相謀,懦怯誤人。”
李太后固執(zhí)己見:此事必須和宰相商量。
漢隱帝不耐煩了,拂衣而去,并丟下一句話:“國家大事,非閨門所知。”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