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大小子,1974年生人,我的年齡戶口本上寫的是1962年出生,我12歲就有了兒子?”牙齒已經(jīng)不全的張增仁,從1997年就開始找,提供了1972年的結(jié)婚證原件和村里的證明,還是無法證明自己今年62歲。錯誤的不止張增仁,還有他的老伴,戶口本上同樣被錯錄成1962年出生。(10月19日燕趙都市報)
1997年換戶口本,讓老兩口一下子“年輕”了10歲,而本來現(xiàn)在能夠每月領(lǐng)60塊錢的退休金,也因為“年輕”的這10歲而延遲了,本來這樣的事情,只要稍微調(diào)查一下,核實清楚以后就可以馬上解決的,卻變成了無法逾越的坎。
而這個坎早就在,而且一橫就橫了16年,3里的山路,老人一年就要跑四五趟,讓人不禁疑惑了,為啥單位犯下的錯,非要老人來擔(dān)?而且一擔(dān)還就是16年;不止如此,老人主動來找派出所,卻還被拒絕了16年?
16年了,辦戶口本的單位為這個錯誤做了什么,我們不清楚,但我們卻可以看到老人所做的努力,不僅找到了1972年蓋著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公章的結(jié)婚證書,每次去辦證明還得“堵住”民警,這樣的“誠意”應(yīng)該算十足了吧,證明也應(yīng)該充足了吧?
但是得到的回答依然還是“兩個不知道+一個不敢保證”,導(dǎo)致老人戶籍錯誤的原因,民警稱不知道;到底需要什么材料才能更改戶籍錯誤,民警也稱不知道。這次再問什么時候有回復(fù),民警稱不敢保證。
好一個不知道、不敢保證,這樣的回復(fù)確實有點“神”,而隱藏在這“神回復(fù)”背后,是群眾辦事的辛酸,是一些政府部門的“冷漠”,更是對省公安廳要求的“辦理的時限要有明示,決不讓群眾跑第三趟”的便民措施的公然違背。
所以,16年的“知錯不改”實質(zhì)上是一封政府作風(fēng)的舉報信,只是解決一個再小不過的事情而已,即便有規(guī)定、即便有制度、即便有要求,16年難道都還不夠嗎?正所謂“群眾無小事”,更何況是關(guān)系到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有關(guān)部門的知錯不改、推諉冷漠,正是作風(fēng)“懶、散、冷”的真實寫照。
“一葉秋而知天下”,如果這么小的事情都解決不了,那么“管中窺豹”,我們很難相信這樣的單位和部門能做好其他工作,如果干部都相互推諉、對群眾的事情“畏之如虎”,那我們也很難相信他們能做出什么成就。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