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科技如此昌明,為何我們對著幾百年前老祖宗做出來的東西,還是只能“望瓷興嘆”?一個客觀的原因是,很長時間,我們都找不到當年宋人燒造青瓷時所用的瓷土原料,而這正是破解鈞瓷之謎的關鍵。前幾年,我在鈞臺窯遺址的附近尋找到了當年鈞瓷釉料土層,它看上去就是非常不起眼的土料,但成分屬于高硅低鋁,正是讓人朝夕期盼,能夠解開宋代鈞釉之迷的釉原料。經過反復試驗,2005年,我們用這種釉原料成功燒制出了堪與宋官窯器皿釉色相媲美的天青和月白釉,可以說,這次試燒成功,標志著在斷代幾百年之后,宋鈞瓷的燒制技藝的真正復原。但是,這種原料也有“弊端”:它不太好燒,燒成工藝不容易掌握,所以仍在試驗階段。
除了原料,當代鈞瓷的工藝水準也和宋朝有差距。我覺得主要是主觀原因造成的。當代匠人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tài),用工業(yè)顏料取代自然“窯變”的做法非常普遍,這樣做出來的鈞瓷充滿浮華之氣,經不起歷史的考驗。而鈞臺窯的匠師,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就,和他們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分不開!皩幰患玫,不要十件壞的!边@樣的精神,現代人太缺乏了。
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
審美力低下讓當代鈞瓷走上沒落之路
當代鈞瓷和傳世鈞瓷,我認為兩者間幾乎沒有可比性。古鈞瓷在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上都遠遠超越當代鈞瓷。同樣是一把泥巴,傳世鈞瓷做出來的是藝術品,當代鈞瓷卻惡俗不堪。不是因為我們的技術趕不上宋代,而是因為我們的審美遠遠未達標。
舉個例子:鈞瓷的特點是釉面顏色大氣粗獷,器型渾圓線條簡潔。而許多當代鈞瓷,卻硬要將一些生硬的藝術表現方式套到古樸素凈的鈞瓷身上,讓瓷器變得花里胡哨、過于復雜,反而削弱了鈞瓷原本大氣磅礴的美。比如過去的香爐,強調的是形式的簡略,不求裝飾,F在卻有人故意在香爐上設計細碎的窯變,讓釉面變得極其破碎,效果并不好。
據我了解,目前很多做鈞瓷的人,根本就是農民企業(yè)家,很多鈞瓷制作團隊里,你甚至找不到一個人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鈞瓷之美。他們就是按照自己的審美水平憑直覺去做,出來的東西自然奇丑無比。同時,大眾的審美水平也很低下。兩方面的因素互相影響之下,你想要找件稍微講究些的當代鈞瓷作品,都很難。
和傳統(tǒng)鈞瓷曾經創(chuàng)下的輝煌相比,當代鈞瓷正走在沒落之路上。究其癥結所在,是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造成的。我們缺的不是技術,而是審美。古人對鈞瓷燒制技術的理解還十分原始,很多時候還依靠偶然的窯變,而今人已經能主動控制窯變。盡管如此,今天的工匠們,大都對色調搭配、彩斑應用這些問題缺乏基本的審美能力,在不適合的器型上用不適合的色彩展示鈞瓷,自然效果不佳。所以,要想使當代鈞瓷達到更高的藝術水平,只有一個辦法:讓綜合素養(yǎng)較好的人來接手,提升陶藝師群體的審美訓練和文化素養(yǎng),否則當代鈞瓷永遠無法走上精品的高度。
在我看來, 的當代鈞瓷首先應該有設計美感,造型大方,窯變不必過于追求細碎。同時,應該既有傳統(tǒng)氣息,又貼近當代人的日常生活——傳統(tǒng)的東西一定要走進生活才有生命力。傳世瓷今天看來是藝術品,但在當年也只是生活用品。我們只有把當代鈞瓷做成生活用品,才能真正把濃郁的中國傳統(tǒng)氣息繼承下來。
在這方面,中國臺灣地區(qū)和日本的當代瓷器都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從業(yè)人員的總體素養(yǎng)比較高。我曾見到過日本陶藝家設計的現代瓷器,是人們日常使用的茶具,風格很接近鈞瓷,但漂亮得多。相形之下,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接觸到最多的是飯店里白花花的粗糙瓷器,審美根本無從談起。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