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好回到小說的開頭去尋找答案。先從揚·馬特爾對文本形式的創(chuàng)新說起。小說以“理查德·帕克仍然和我在一起……我仍然無法理解他怎么能如此隨便地拋下了我,不用任何方式說再見,甚至不回頭看一眼”作為開頭,其實不過是結尾的同義延伸。這種手法,多少讓人想起貝克特的《結局》。而占了小說三分之一篇幅的《多倫多與本地治里》,一直圍繞著宗教與動物在斷斷續(xù)續(xù)地敘述,不僅語言晦澀難懂,情節(jié)也故意拖沓,表現(xiàn)出一種與故事毫無關聯(lián)的混亂的反邏輯。但是反過來看,這些意義隱晦的詞語,其實正是揚·馬特爾對自己世界觀最詳盡的描述。
從第一人稱敘事的角度,我們不妨把 Pi 看作揚·馬特爾的自我表白。Pi對應著第一個故事里的理查德·帕克,同時π=3.14,代表著無窮盡,表明Pi身上兼具人性與獸性。后來遇到的食人島,Pi偶然發(fā)現(xiàn),島上一棵大樹的果子里包著人類的牙齒,于是趕緊逃離。揚·馬特爾有意安排的這個離奇古怪的插曲,總讓人產(chǎn)生諸多揣測:母體、上帝、獸性、生存……這些略帶有個人小聰明的詞,一一在我腦海里閃過。當然,我并不希望發(fā)現(xiàn)揚·馬特爾留下所謂“答案”,那樣反而容易將讀者思考的空間封閉。
在我看來,揚·馬特爾一再聲稱的“兩個故事”,完全可以當做一個文本去對待,當宗教與科學、生存與死亡、人與動物等之間的界限在 Pi 身上漸次消失,剩下的其實只是一具需要填飽肚子的殼:“我總是餓。我著了迷似地想著事物。我吃的越少,夢里面食物的分量便越多。我想象中的飯菜變得像印度那么大,像恒河水那么多的木豆湯,像拉賈斯坦邦那么大的熱的薄煎餅,像北方邦那么大的一碗碗米飯,能淹沒整個泰米爾納德的濃味小扁豆肉湯……”揚·馬特爾用濃濃的生活氣息,巧妙地掩蓋了事實上的緘默,從另一個側面表現(xiàn)了人生的荒誕和難以琢磨。
代海軍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