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走廊】
東北地區(qū)與中原之間,橫亙著燕山山脈,是連綿不絕的丘陵地帶。燕山山脈東西最長約420千米,南北最寬約200千米,支脈包括大馬群山、軍都山、壩上高原、七老圖山、努魯兒虎山、松嶺、黑山等。只有遼東灣西岸,有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狹長平原,這就是遼西走廊。
遼西走廊長約185千米,最窄處只有幾千米,西南起點是山海關,東北終點是遼寧錦州,一側是遼東灣,另一側是燕山山脈的支脈松嶺、黑山等。
古代陸路不發(fā)達,東北與華北之間的陸路,主要就是遼西走廊。遼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東北地區(qū)如果有強大的勢力打算入主中原,不拿下咽喉之地的遼西走廊,那就只能一枕黃粱、癡人說夢了。
【山海關位置】
山海關,是明朝天下第一關。所謂“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山海關在遼西走廊南端最窄的地方,防御體系堅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山海關距明朝都城北京380千米,距后金(滿清)都城盛京(今遼寧沈陽)461千米,正好在北京和盛京之間,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山海關對明朝和滿清同等重要,明軍守住山海關,就可以御敵于關外;清軍若得山海關,京師門戶大開,無險可守,整個華北平原都將如無人之境。
山海關,顧名思義,一端是大山(燕山),另一端是大海(渤海)。這在萬里長城幾百座關卡里,是絕無僅有的獨一座。山海關是萬里長城的起點,可當做龍頭,象征意義也不小。
1381年(明太祖洪武十四年),魏國公徐達在古遷民鎮(zhèn)筑城、建關、設衛(wèi),控制險要,次年完工。因關城依山面海,名為山海關,屬后軍都督府北平都司管轄。
建州女真在遼東崛起后,遼西走廊是明清之間角力的主戰(zhàn)場。對明朝來說,山海關是遼西防線的核心,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只要山海關在,清軍繞道進入中原只是打草谷,入主中原是不可能的,關外的城池即使丟了,也有奪回的機會。山海關若失,關外丟失的城池則徹底無望收復,清軍隨時可兵臨京師城下,對明朝的威脅太大了。
明朝在遼西走廊和山海關傾注了太多的心血,自始至終都非常重視,錦州、寧遠、山海關三道堅固的防線重兵鎮(zhèn)守。后金(滿清)從崛起至入主中原,始終未能正面攻破山海關,努爾哈赤在明朝強關堅堡下含恨而終,就足以證明防守是相當有效的。
【山海關防御體系】
宏觀來說,山海關往東北30里是中前所城,再往東北30里是前屯衛(wèi),再往東北30里是中后所城,再往東北100里是寧遠城,這個防守體系有足夠的縱深,它好似一條龍,山海關是龍頭,寧遠是龍尾,滿洲幾代人也沒有擊敗這條明朝的真龍。
微觀來說,山海關可不是一座簡單的城池,它由七座城池組成。
關城周長約4千米,城臺高12米,城墻高14米。城墻厚度7米,比現(xiàn)代雙向車道綽綽有余。東側護城河深8米、寬17米,光是這座城就可威震四方。
山海關是由長城和七座城池的防御體系,是明王朝京師的門戶,修得固若金湯,明王朝動員全國“竭盡四海之物力以奉榆關(山海關)”。魏國公徐達、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兵部尚書孫承宗等人,先后在山海關修建和擴建防御工事,才形成天下第一關的規(guī)模。
山海關城池七座,長城幾十公里,那么有多少守軍呢?
1622年,山海關有兵力79869人,戰(zhàn)馬12760匹。八萬人,七座城,一條長城,這是山海關鼎盛時期的防御力量,不包括山海關以北多座城邑和數(shù)萬軍隊。
【繞過山海關行嗎?】
你可能會問,即使沒有攻破山海關,皇太極不是也好幾次繞道襲入京師了嗎?沒有必要死磕山海關啊。古代從東北進入華北,除了遼西走廊外,還有另外幾條路可走,從東到西對應著京師外圍的三個關口:喜峰口、古北口、居庸關。
喜峰口,位于河北唐山遷西縣與寬城縣交界處,這條道古稱“盧龍道”,從遼寧朝陽出發(fā),沿著大凌河等河谷翻山越嶺向西南行進,直至喜峰口。三國時,遼西走廊積水嚴重,沼澤遍布,無法通行,曹操遠征烏桓,便走的盧龍道。
古北口,位于北京密云東北,這條道從沈陽出發(fā)先北上進入科爾沁沙地,沿著西遼河(西拉木倫河)向西,再轉入赤峰,然后沿老哈河南下至平泉,越過灤河至灤平,最后到古北口;蛘咔鞍攵巫弑R龍道,再轉至平泉-灤平。
居庸關,位于北京昌平西北,這條道從沈陽出發(fā),沿著西遼河(西拉木倫河)向西進入內蒙古高原,繞到張家口,最后南下至居庸關(昌平西北)。走這條路最遠,繞行一千多公里。
這三條路不僅繞道距離遠,且在崇山峻嶺中穿行,很難走,后勤補給困難。當時只有居庸關可以通糧餉,而盧龍道、古北口道只通人馬,不可行車,糧食運輸成為大問題,攻城器械、火炮等均不能帶。清軍幾次繞道入關規(guī)模都不大,只劫掠而不攻京城。清軍要想大規(guī)模進軍,攻破明朝都城,山海關是繞不過的坎,必須死磕山海關。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