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天比一天熱將是常態(tài)!“全球最熱一天”紀錄接連被打破
本周,地球表面平均氣溫接連刷新最高值。
美國國家氣象局數據顯示,自本周一起,在短短四天內,全球平均氣溫已經三次創(chuàng)下新高,并打破了美國國家環(huán)境預報中心自1979年有記錄以來的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紀錄。
而在抱怨天氣太熱這件事上,自然少不了特斯拉CEO馬斯克的身影。
周三,狗狗幣聯合創(chuàng)始人比利·馬庫斯(Billy Markus)發(fā)了一條推文,寫道:“人類經歷了幾千年的進化,而太陽還是會把我們曬得屁滾尿流。”
很快,馬斯克回復了這條推文,稱:“上周又被曬傷了(嘆氣)。”
多地迎來“最熱一周”
連日來,亞洲多地高溫天氣接連刷新紀錄。孟加拉國遭遇熱浪襲擊,首都達卡最高氣溫飆升至40攝氏度以上。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多地最高氣溫普遍超過40攝氏度。
美國氣象部門近日表示,美國南方大部地區(qū)正經歷本季度迄今為止最嚴重的高溫。高氣溫與高濕度疊加,使得美國多地炎熱指數達到“危險高位”。
受熱浪影響,加拿大遭遇“史上最嚴重”野火。加拿大氣象部門表示,雖然6月中旬部分地區(qū)曾有降溫降雨,火情稍有緩解,但最近大部分地區(qū)又回歸炎熱干燥,使得野火形勢再度加劇。
歐洲地區(qū)也受到高溫侵襲。專家宣布,在經歷了破紀錄的炎熱六月之后,英國即將迎來更為炎熱的七月。
Countries across Europe have faced intense heat in recent weeks. After a record-breakingly hot June, the UK is bracing for a scorching July.
目前,西班牙有8個自治區(qū)23個省已發(fā)布高溫預警,一些地方氣溫最高達43攝氏度以上。法國、意大利等多個城市紛紛宣布進入高溫緊急狀態(tài)。意大利北部地區(qū)干旱嚴重,部分河段徹底斷流。
英國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huán)境研究所氣候專家奧托認為,這是對人類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提出的嚴重警告。
厄爾尼諾或引發(fā)更多高溫天氣
來自非盈利環(huán)境數據分析組織的科學家羅德表示,近期的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是 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長期全球變暖,和 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短期氣溫攀升共同導致的。
Scientists said climate change, combined with an emerging El Niño pattern, were to blame.
世界氣象組織(WMO)4日宣布, 熱帶太平洋七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條件,這可能導致全球氣溫飆升、破壞性天氣和氣候模式的出現,甚至威脅生命。
The weather phenomenon El Niño is back, with the UN’s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warning that it could threaten lives with extreme heat.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里·塔拉斯表示,宣布厄爾尼諾出現,目的是 動員各國做好預警,提前應對,以減輕對人類健康、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經濟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自然發(fā)生的氣候模式,與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洋表面溫度變暖有關。它平均每2至7年發(fā)生一次,通常持續(xù)9至12個月。
由于今年厄爾尼諾現象出現較早,發(fā)展空間大, 如發(fā)展成強厄爾尼諾,可能會帶來全球氣溫的新高峰。
《自然》雜志此前發(fā)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氣候問題預計將使熱帶大部分地區(qū)的危險高溫指數水平增加50%至100%,全球大部分地區(qū)的危險指數水平將增加多達10倍。許多欠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都處在溫度較高地區(qū),其經濟更容易受到沖擊。
亟待加快采取氣候行動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此前發(fā)布的報告,全球氣溫現在已經比工業(yè)化前水平高出1.1攝氏度。按照目前趨勢,到本世紀末,地球溫度將升高2.8攝氏度。
為應對氣候挑戰(zhàn),減排行動迫在眉睫。倘若要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工業(yè)化前水平的1.5攝氏度以內,所有部門都要在10年內全力、快速且持續(xù)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為此多次呼吁各國在氣候問題上行動起來,特別強調要大規(guī)模擴大對適應和恢復能力的投資,尤其是對造成氣候危機責任最小的最脆弱國家和社區(qū)的投資。
“地球正在迅速接近氣候變化臨界點。要應對這場危機,人類必須合作。我們的世界需要在各個地方對所有事項同時采取全方位的氣候行動。”古特雷斯表示。
氣象學家表示,全球氣候變暖是極端天氣現象發(fā)生頻率增加的重要推手。各國須為應對更頻繁、更強烈的氣候災難做好準備;同時應加強國際合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完善極端天氣預警機制,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zhàn)。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