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記者從重慶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重慶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牽頭開展的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新魚化石材料研究再獲新進展,發(fā)現了新的無頜魚類——盔甲魚類雙叉苗家魚(Miaojiaaspis dichotomus gen. et sp. nov.),研究成果在《古脊椎動物學報》(Vertebrata Palasiatica)上在線發(fā)表。
▲雙叉苗家魚生態(tài)復原圖,背景為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奇跡秀山魚、蠕紋沈氏棘魚和靈動土家魚。(受訪者供圖)
研究發(fā)現,雙叉苗家魚屬于盔甲魚類中的真盔甲魚類,具有真盔甲魚類典型的細長中背孔與頭甲側線系統(tǒng)排列方式,其頭甲側橫管末端呈現出二分叉的狀態(tài),種名“雙叉”由此得來。
研究團隊通過詳細的比較解剖學研究,發(fā)現雙叉苗家魚和2022年登上《自然》(Nature)期刊封面的靈動土家魚(Tujiaaspis vividus)關系密切,二者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
令人驚喜的是,雙叉苗家魚保存了與頭甲相連的部分身體,以及位于身體腹面兩側的成對鰭褶?佐~的鰭褶最早見于靈動土家魚,而盔甲魚成對鰭褶的發(fā)現,為脊椎動物成對附肢起源的“鰭褶理論”提供了關鍵化石證據。
▲雙叉苗家魚頭甲素描圖。受訪者供圖
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礦產資源分院副總工程師、正高級工程師陳陽表示,繼靈動土家魚之后,又在雙叉苗家魚中發(fā)現了腹側鰭褶的存在,這可能代表著腹側鰭褶在盔甲魚中廣泛存在。而腹側鰭褶正是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四肢的雛形。
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顯示,雙叉苗家魚與靈動土家魚共同組成一個單系類群,被命名為土家魚科(Tujiaaspidae)。
“土家魚科”已滅絕近4.36億年,由土家魚和苗家魚兩個屬組成,兩個屬名均來自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這也是繼“涌洞魚科”之后,重慶命名的第二個科級古生物分類單元。
▲真盔甲魚類系統(tǒng)發(fā)育簡圖。受訪者供圖
研究團隊在雙叉苗家魚的身體上還發(fā)現了一對縱貫身體的側線(魚類和兩棲類身上重要的感覺器官),這是在盔甲魚中的首次發(fā)現。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