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態(tài)進展
28日下午16時40分,康王南路與杉木欄路交接處臨街商鋪發(fā)生塌陷(詳見本報昨日相關報道)。事件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周邊街坊和商鋪仍感憂心。昨日,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專家、地質土木工程有關專家表示,廣州地質條件比較復雜,屬于沖積平原。除康王南路一帶的灘涂地質結構、舊房不穩(wěn)定等客觀因素外,不排除因地鐵施工導致地陷。目前,具體情況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記者了解到,本次發(fā)生塌陷的地鐵文化公園站以及所屬的地鐵6號線二期沿線,屬于《廣州市2011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中提及的57處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qū)之列。昨日,記者走訪地鐵六號線沿線施工現(xiàn)場周圍發(fā)現(xiàn),存在不同的安全隱患。
地陷探因
地質問題還是施工所致?
到底是地鐵施工問題,還是本身地質的問題,抑或兩者兼而有之?針對本次地陷原因,不同專家各有說法。
對西關建筑頗有研究的專家崔志民估計,導致本次地陷的原因,“九成是地鐵施工問題。”他表示,西關老城區(qū)一帶以前都是河灘,“從地陷附近的街名便可知曉,沙基東、冼基東、沙面等名稱,說明地塊都是與水有關。”如今地下都是一些灘涂堆積結構,整個地質并不算穩(wěn)定,以致當時建造西關大屋時,也要多打幾根木樁加以固定。一旦受到外力侵擾,便很容易發(fā)生地陷。
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專家詹松認為,康王南路本次塌陷首先是地質原因。“廣州地質比較復雜,為沖積平原。古河道在淤泥夾沙的地層中容易引發(fā)水土流失,進而導致地面塌陷。老城區(qū)一帶屬于灘涂結構,在古代的地質就好比現(xiàn)在的南沙十八涌。其次是地面上的危房,二層以上的舊房往往具有上百年的歷史,遇大雨都會倒塌,加之地下施工引起水位下降,伴隨的便是下陷。”
事源追溯
康王路非首次地陷
事實上,康王路也并非首次塌陷。
2004年11月22日,緊接康王南路的康王中路、位于新光城市廣場家樂福超市西北側的北行路段車行道上,一處近80平方米左右的路面突然塌陷。昨日下午,記者回訪此處,不過沿路的多數(shù)店鋪老板并不知情,“那么久的事情了,誰會知道!”一銷售人員如是說。據(jù)了解,當時地陷是由于新光城市廣場地下人行通道在該路段施工引起。
對此,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專家、國家地質土木工程師詹松認為,9年前的地陷事發(fā)地與康王南路的地質結構相似,同屬灘涂結構。他建議,針對同類型的施工工地,應該立刻停止施工,組織專家分析原因并制定處理方案。
街坊吐槽
地下常傳出爆破聲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