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紅學”在中國一樣,莎士比亞學也是西方一個解不開的迷。這位偉大劇作家在西方文化中有著不可動搖的至高地位,影響無處不在,但他在世時卻沒有留下任何信件、日記、手稿,同時代人對其也廖無記載,人們從不知曉他的真實身份,甚至“莎士比亞”這個名字是真名還是化名,都無從考證。
而西方學術(shù)界泰斗級人物斯蒂芬·格林布蘭特,卻從莎翁作品的蛛絲馬跡中“推演”出了一個新的莎士比亞,還原了他的俗世生活,引起轟動——
他來自偏僻小鎮(zhèn),沒有受過大學教育,也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卻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成為永遠被人銘記的最偉大的劇作家,成為西方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名字叫威廉(William),威爾(Will)是他的昵稱,也有欲望之意。欲望、決心、意志……也許這正是他之所以成為“莎士比亞”的動力和源泉。
幾個世紀前,一位牧師手持鵝毛管筆,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鎮(zhèn)教區(qū)的登記簿上寫道:“約翰·莎士比亞的兒子于1564年4月26日受洗”。這個孩子后來被命名為“威廉·莎士比亞”。
小時候,威爾家境比較富裕,父親約翰是位皮套商,兼做羊毛生意,曾擔任鎮(zhèn)長一職,在當?shù)貙儆诠娙宋?伤惠呑雍灻贾粫鲇浱,妻子瑪麗也是一樣。因此,他們對長子威爾寄予了很大期望,在其7歲時,便將他送進鎮(zhèn)里的“國王新學堂”學拉丁語。在當時,拉丁語是文化和教養(yǎng)的象征,也是進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在學校里,老師讓學生們用拉丁語演出戲劇,威爾因而從小就有機會學習表演。
鎮(zhèn)上常有劇團造訪,上演許多傳統(tǒng)劇目,尤其是規(guī)勸人的道德劇,主題都是“多行不義必自斃”。有時候,演員們還扮演抽象的“人類”、“青春”或“惡行”,這種象征手法在日后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得到借鑒,如《亨利四世》中穿著繪滿舌頭長袍的“謠言”,《冬天的故事》中拿著一個沙漏的“時間”。而在他的許多劇作中,代表邪惡的那一方總是受到懲罰,罪有應得。
在傳統(tǒng)的節(jié)慶日里,人們可以肆意喧鬧,男女老少都跑到樹林里整夜玩樂。這些深深扎根于英國中部的民間風俗,將高尚和粗野美妙地融為一體,對莎士比亞的想象力可謂影響深遠,他的許多劇作中都留下了這些痕跡。如《仲夏夜之夢》中,戀人們就相會于雅典的樹林。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sanmuled.cn/